或云信史在人间——姑苏伽蓝记吴江区小记

标签:
文化姑苏伽蓝吴江区小记 |
分类: 苏州夜话 |
或云信史在人间
——姑苏伽蓝记吴江区小记
我楚狂人
在整理吴江的佛寺资料的过程中,我对冯月根先生的《吴江佛教发展史述要》一文充满感激。如果没有这样一篇文章,恐怕就盲人骑瞎马了。对比相城区,资料几乎一片空白,文化的血脉也就连续不上了。这样一对比,冯月根先生所做的工作就越发显得有价值了。
自古以来,治史者多重视稗官野史,因为这里面往往隐藏了正史刻意隐瞒甚至歪曲的历史真相,保留了前代社会鲜活的社会风貌。吴江自古就有民间修史的传统,有人还为此付出惨重的代价,如因庄廷鑨《明史案》而惨遭杀戮的吴江才人吴炎、潘柽章。但是吴江的文脉依旧传承。佛教在一地的传播或许并不是什么有关国计民生的要紧事,但是也可从中看到一地的文化和社会风貌。吴江一县最盛时竟有一千多座佛寺,这就难以想象。但是冯先生的文章告诉我们这个历史事实。这很能反映旧时吴江的一个侧面。
现在我们知道,吴江现有十四处佛教活动场所,可以分为几种情况:一是依托原有名刹的名头重建的,如松陵华严讲寺、圆通寺、平望小九华寺、震泽慈云寺、屯村报恩寺、芦墟泗洲禅寺、七都双塔寺、同里罗星洲观音寺,这一类占多;二是占了道教的地盘改造成佛寺的,如坛丘明庆教寺、梅堰秋泽寺,都是把道教的东岳庙改成了佛寺;三是干脆新建的,如松陵静思禅寺、八都宝觉寺、盛泽居士林、铜罗普慧寺,实际上都是新建的佛寺。这样问题就清楚了。
我越是整理苏州的佛寺,越是深刻地感受到,佛教的兴盛,道教的弱势。我们自北宋以来都在讲“三教合一”。其实儒教一直是处于官方地位,释道两家谁与儒家结合得好谁家就得势。不可否认的是,外来的佛教从中土化开始,比道教更加能与儒家文化融合,禅宗的一家独大就是明证。所以很少见到佛寺改道观的,多见道观改成佛寺,这就是此消彼长。
如今,都在提倡“国学”,也涌现了一批“国学大师”,如在太湖边留下了“南公堤”和太湖大学堂这样痕迹的台湾籍的南怀瑾。南怀瑾也谈佛,可见儒释结合还是主流。我们没有见到南怀瑾们谈道,三教中道教似乎游离了主流。个中原因,我想应该道教中人自己寻找。
盛世造庙,现在造的都是佛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