坛丘明庆教寺1——姑苏伽蓝记吴江区之十一

标签:
文化姑苏伽蓝吴江区坛丘明庆教寺 |
分类: 苏州夜话 |
坛丘明庆教寺1
——姑苏伽蓝记吴江区之十一
我楚狂人
坛丘长期以来是一个乡镇级建制,现在归并入盛泽镇,称为“坛丘社区”。坛丘这个地名已有历史。据《南浔志》(明朝嘉定版)记载,坛丘原名檀邱、檀溪,在元末以前已有相当规模的冶铁业。
民间传说,坛丘多与明初开国大将常遇春的故事有关。一说,常遇春与张士诚作战时在坛丘屯兵,一次战斗中常军大败,兵器损失殆尽。常遇春回檀邱,将马拴在大庙天井的一棵银杏树上,然后上街请檀邱的铁匠铺为他们打兵器。当时檀邱号称“七十二家铁匠铺”,一昼夜之间为常遇春配齐兵器。常遇春十分感动,将此事汇报朱元璋。朱元璋听奏后大惊此镇一昼夜能打造出这么多兵器,如被谋反人控制、利用,如何得了?为防后患,朱元璋立即传旨:“将檀邱镇的人杀光。”常将军跪地讨情,劝阻无效。朱元璋派兵扫平檀邱镇,仅剩汝、陈2家,其余居民大多被害。檀邱血流成河,尸体被埋于东、西坟场。常将军叹道:“一件好事变成坏事,欲为檀邱人报功,反而让檀邱百姓遭此大害,我成了千古罪人。”外逃幸存者陆续回来,他们以土筑坛,祭祀亡灵,檀邱(溪)以此改名为壇坵。新中国成立后,曾叫过坮坵、谭丘。
又一说,常遇春是吃了坛丘的超级大黄鳝也变得力大无穷的。
坛丘老街保存得比较完好,市河为清风港、明月港,名字很雅致。以“水陆并行,河街相邻”为特色,多廊棚,多古桥,水乡风貌特色鲜明。
老街上坛丘大水糕、大馄饨远近闻名。名中医师徐省三、徐景藩、杨开明民国时在坛丘“童仁泰”、“志仁堂”药店坐过堂,这些药店也在这一段老街上;现代江苏省有名的“漫画家”张昌炽,“老药工”童达人也出生在这一老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