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讲寺记2——姑苏伽蓝记吴江区之一

标签:
文化姑苏伽蓝吴江区华严讲寺 |
分类: 苏州夜话 |
华严讲寺记2
——姑苏伽蓝记吴江区之一
我楚狂人
根据资料,整理如下:华严讲寺,全称为“宁境华严讲寺”。“宁境”安宁地方的意思,“讲寺”这是华严宗的寺院,有宣讲教化一方的功能。华严讲寺由梁代卫尉卿陆僧瓒捐庄基而建,占地45亩。华严宗严法师开山,始名华严院。梁代大通六年(534年)姚制重建。后晋开运三年(946年),僧弘佐增修。与华严寺相邻另有—座寺庙宁境院,南宋绍兴五年(1135年),两寺合二为一,皇帝赐“宁境华严讲寺”额。元、明、清历代多次修建,太平天国战争中寺毁。民国6年(1917年)时,寺占地20亩,有僧房5间,废址空地由陆敏之开垦公司开垦。
华严塔是宁境华严讲寺的寺塔,宋元祐四年(1089年),松陵人姚得瑄捐钱40万缗(1缗为1000文)准备建造七级浮屠。至崇宁三年(1104年)塔建成,高13丈,塔身为方形,所以俗称方塔。建炎三年(1129年),宋金激战苏南,华严塔毁。绍兴十七年(1147年)重建,其后又多次修葺。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又毁于战火。三年后,寺僧募款重建。明清又多次修建,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平望诗人潘耒(按:潘耒,“明史案”中被害的吴江大才子潘柽章幼弟,一代大家顾炎武的入室弟子,诗人、学者)发起捐款修华严塔,乾隆九年(1744年),潘耒的儿子潘其炳又发起募修华严塔。竣工后,当时吴江县知县丁元正有感于潘氏父子两代修塔的义举,同时又有鹤鸣塔际的祥兆,撰写《鹤鸣塔序》,勒石以记其事。
清咸丰十年(1860年)四月至同治二年(1863年)六月太平天国战争中,华严塔遭到破坏。宣统二年(1910年)二月,连遭风雨,宝塔倾圮,铁质塔刹直径七八尺,重数千斤,没于荒草中。翌年,农民平整土地,在塔基下挖出武康石质石笥,体积约3立方尺。启盖后,发现许多字纸外还有几个小铜佛。字纸暴露在田间任风吹雨打损失大半。爱惜字纸的松陵庙庙祝庞某,将散落的字纸收集起来,有识之士发现字纸为华严塔的藏经。震泽知县丁祖荫(字芝孙,号初我,常熟人)将较好几本占为已有。松陵镇费承禄(仲箎)收得居士邵育血书的《佛说阿弥陀经》等3种,同里王锡晋(字俊坤)收得《大陀罗尼经》3卷,当时经手管理接待禅寺庙田的同里朱凤仪(字寅如)得到大字本《妙法莲花经》,武康石石笥被金明远(字仲禹)弄到同里镇东柳园。费承禄所得邵育写的血经,字迹鲜明,纸厚如钱,经鉴定为“唐纸”。经卷长2丈多,跋云“皇宋崇宁三年甲申(1104年)建塔,里人邵育刺中指血,加入朱砂中,一日夜写成《陀罗尼经》、《大悲咒》、《观世音经》三卷,为父母祈福”。民国25年(1936年)出版的《吴江县政》第3卷第3期,刊有邵育所写血经的照片,后费氏将此经卷捐舍给苏州灵岩山寺,据说至今保存完好(按:确实保存完好,前些年我与周秦兄亲见)。王锡晋收得的经卷,亦为唐纸,奏折式,欧体刻本,计23页,卷末尾有“承议郎石处道同妻繁昌县君梁氏敬瞻经相虔发愿心,舍财合工镂版印施,祈乞子孙蕃盛,福寿增延,崇宁元年十月十日谨记”等字。朱凤仪所得经卷后来流落到美国,现由某大学收藏,标明“吴江华严塔出土”。
2004年,吴江市政府易地钓雪滩重建华严塔,七层,高46.66米,重现华严宝塔的风釆。新华严塔与垂虹桥遗址、计成纪念馆组成新的“垂虹景区”。
以上资料见博客《号兵的园地》的转引,已经做了整理和考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