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讲寺记——姑苏伽蓝记吴江区之一

标签:
文化姑苏伽蓝吴江区华严讲寺 |
分类: 苏州夜话 |
华严讲寺记
——姑苏伽蓝记吴江区之一
我楚狂人
吴江东门外吴江文庙西侧有垂虹桥,这是曾经的江南第一长桥。垂虹桥始建于北宋庆历八年(公元1048),初为木桥,毁于兵乱,重建为85孔。元代大德八年(公元1304)增建至99孔,不久桥又塌塞五十余丈。木桥历史一直延续了270余年,屡毁屡建。直至元泰定二年(公元1325)始由知县张显祖易木为石,改建为联拱石桥,全用白石垒砌,长450多米,设72孔。而全国现存最长的古代联拱石桥宝带桥桥长316.8米,桥孔53孔。垂虹桥这两项数据都超过了宝带桥。只不过宝带桥始建于唐代,这是国宝级文物。
垂虹桥地处太湖入吴淞江要冲,是吴江东门的水陆枢纽。所以宋代初建时取名为“利往桥”——利于往来之意。
垂虹桥历经明清两朝近十次的修建,孔数恢复至72孔。到1915年时,垂虹桥桥堍两亭、石狮,桥面栏板均已荡然无存,桥孔亦半陷于日渐淤塞而成的陆地,仅存44孔。如今垂虹桥是一座残桥,1967年5月初坍塌,后来全桥尽埋入淤泥中。近年重新从淤泥中挖出,整修了东西两端共20来孔,建成“垂虹遗址”公园。“垂虹夜月”曾经是吴江八景之一。原来的垂虹桥三起三伏,桥拱如半月,长桥若垂虹,故得名“垂虹”。其中间的三个特大桥孔比两端的桥孔高,便于行舟泄洪(可参见现存的宝带桥)。垂虹桥两堍各有一亭,有四大石狮,栩栩如生,雄踞桥堍,甚为壮观。桥身中央,建有桥亭,名垂虹亭。亭作四面正方形,九脊飞檐,前后有拱门二道,可通行人,是别具一格的风雨桥。所以引来文人墨客吟咏不绝,有人统计,宋朝的苏轼、王安石、米芾、郑獬、元朝的倪瓒、萨多拉,明朝的唐寅、沈周、文征明、王世贞,清末的吴梅,民国初的陈去病等为垂虹桥留下了四百多首诗词,在全国的名桥中也属罕见。
垂虹桥残桥之侧,有重修的华严讲寺,现在仅重建了四面七级的楼阁式浮屠一尊,现在是吴江市民休憩的好去处,而不是宗教活动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