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子山乾元寺(修改稿)1——姑苏伽蓝记吴中区之十六

标签:
文化姑苏伽蓝吴中区七子山乾元寺 |
分类: 苏州夜话 |
七子山乾元寺(修改稿)1
——姑苏伽蓝记吴中区之十六
我楚狂人
苏州七子山,是横山山脉,也就是“吴山山脉”的主峰,在苏州城西南7公里处,海拔294.6米。据我所知,应该是苏州第四高峰了,仅次于苏州三座海拔300米以上的山,穹窿山主峰箬帽峰、阳山主峰箭阙峰和西山主峰缥缈峰。因山顶上有七个土墩石室而俗称七子山。苏州人也有把整个横山山脉笼统称为七子山的。《隋书十道志》说横山山脉“四面皆横,故名横山”。《吴郡志》说横山山脉滨临太湖,“若箕踞之势”,又名踞湖山;《姑苏志》说因吴越王第六子钱元璙葬于此山,并建荐福寺墓侧,又称荐福山;又因此山有五个大坞,又呼五坞山。宋朝皇祜五年,即公元1053年,节度推官马云和高士仇道,给七子山的五个山坞,分别命名为芳桂坞、飞泉坞、修竹坞、丹霞坞、白云坞。
七子山上的土墩石室都作平顶圆锥形,水平高度5米左右,底径20米左右,顶径8米左右。墩用石块和石条堆砌而成,石壁成“八”字形,上面有压顶石,内部空间可容纳十多人。这种形制像是堡垒,因此,有人说它是春秋末期吴国防御越国攻击所筑的烽燧墩。驻兵瞭望,每当发现有敌兵来犯,即在墩上举火烧烟,一墩相应一墩,以告戍守之兵及时御敌。从七子山是太湖边的制高点来看,这种推测不无道理。因墩内曾出土过印纹硬陶和釉陶盂等实物,因此又有人说它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墓葬。也有人说它是镇风水的“压胜”。总之迄今为止,它仍是一个谜,有待考古学家进一步探讨论证。但是,这些土墩石室是人工营建的,这是无可置疑的。
七子山在隋唐之前似乎没有什么记载。七子山为人熟知是因为吴越王第六子钱元璙择葬此山。五代十国时代,天下大乱,吴越王钱镠独占江南,领十三州,保境安民,成为天下少有的安宁的角落。钱元璙(887—942年),初名传璙,字德辉,浙江临安人,系吴越王钱鏐第六子,“仪态瑰杰,风神俊迈;性俭约恭靖,便弓马”。乾化二年(912年)以功迁苏州刺史,累擢中吴建武军节度使,率兵驻守苏州。后又被封为检校太尉、中书令、广陵王等衔。钱元璙治苏三十年,苏州大治。钱元璙死后由其子文奉继任,治苏州又是三十年。钱元璙父子治苏州垂六十年,百姓安居乐业,有大功于乱世。因此父子同祀沧浪亭五百名贤祠。至今苏州钱姓还是大姓,吴越王之遗爱也。
附言:照片是优哉游哉的,病后的我已经没本事上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