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育巷之瓣莲巷——胥门城内之八

标签:
文化胥门城内瓣莲巷曹沧洲祠堂 |
分类: 往事如烟 |
养育巷之瓣莲巷
——胥门城内之八
我楚狂人
养育巷东侧的支巷不属我这次要写的范围,从略。以后有机会再补。这里说说养育巷西侧的支巷,还是从南到北。这样就从瓣莲巷说起。
瓣莲巷,在养育巷南段,东出养育巷,西出剪金桥巷。史料记载,宋代时称版寮巷,“版寮”大约就是木板简易房子的意思,后因谐音讹称瓣莲巷,其实与莲花无关。明代卢熊《苏州府志》等均作板寮巷。民国《吴县志》并注“乾隆《吴县志》作瓣莲巷”,那么这个“音谬”的发生应该是在清代前期了。此后的《苏州城厢图》等均标瓣莲巷。巷长405米,宽2~4.5米,1983年改弹石路面为水泥六角道板路面,现为异形水泥道板路面。
瓣莲巷4号系名医曹沧洲祠堂,建于清末民初,也是苏州的中医同业公所。曹沧洲是清末民初妇孺皆知的一代名医,民间流传他用“萝卜子三钱”治好了慈禧太后的病而名声大震。曹沧洲的故事,我先前在写阊门内西街曹沧洲故居时说过了,这里不重复了。总之这是一位德艺双馨的名医。这座祠堂本是曹沧洲进京荣归故里时,苏州地方官为他建造的诊所,曹沧洲去世后成为他的祠堂和苏州的中医同业公所。
曹沧洲祠是一座坐北朝南的建筑,砖雕门楼上饰有飞檐,并刻有“俭以养德”四字。现为道前社区办公所在地,也是社区居民的活动中心。
曹沧洲祠原有三进,现存两进,共540平方米。第一进的客堂,可能也是最早的诊所,现是道前社区的办公大厅。过石库门楼,便是天井。这个门楼是个双门楼,朝天井的一面题有“厚德载福”四字。与天井相隔的北面是第二进的享堂,面阔三间11米,进深八檩17米,梁为雕花梁,匾额上书“心济苍生”。享堂现在是社区活动中心。
从享堂东侧轩廊门进去,又有一座小庭院。紧贴享堂西墙,为二层楼的东厢房,楼下现在成了社区电子阅览室,楼上为社区调解、法律援助等五位一体的工作室。祠堂原本还有西厢房,现已为隔壁民居的一部分。
曹沧洲给乡亲看病,不但施诊,还送药,逢人就劝多吃萝卜。日子久了,苏州便有了“早吃生姜夜吃卜,郎中先生见仔得得哭”的谚语。
沧浪区党校在瓣莲巷。我在市委党校做客座时曾多次在这里的礼堂上大课,帮助各级基层官员应试党校入学考试。180多人的大课啊,照样考绩斐然。全靠我的猜题押宝的本领。应试复习,大抵如此。这一晃也有十多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