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士街今昔3——胥门城内之一歌薰桥

标签:
文化胥门城内学士街歌薰桥 |
分类: 往事如烟 |
学士街今昔3
——胥门城内之一
我楚狂人
二、学士街的桥2
《沧浪区志》载:吉庆桥,跨第一直河,西去胥门路,东出吉庆街。1998年拓宽吉庆街时新建,为吉庆街北起第一桥,故名。钢筋水泥单孔平桥,宽12米,跨度10米,花岗石桥栏。
歌薰桥
歌薰桥在道前街南端,跨学士河连接学士街,现在跨过学士街,西去通过新开的马路延伸到姑胥桥,然后一直连接三香路、狮山路,直到长江路狮山乐园,成为东西大通道。
有关歌薰桥的史料如下:宋《平江图》、明末《苏州府城内水道图》中称“明泽桥”。清乾隆《姑苏城图》著录为“歌勋桥”,清嘉庆《苏州郡城三横四直图》中名“歌熏桥”,民国二十九年《吴县城厢图》中叫“歌勋桥”。《宋平江城坊考》载:明泽桥,《吴郡志》著录。卢《志》:“在西河上。题云‘皇祐五年(1053)建’,易石时岁月也。以路通盘、阊,为戍卒经由之地,故俗称过军桥。景定五年(1264)重建。刘震孙题名立石桥上。”道光《志》:“今名歌薰桥。”冯《志》:“明水利分司,在明泽桥东。旧为译馆厩坊,后改为按察分司署。凡兵备、督粮、水利诸宪使,悉驻节焉。”又:“明督粮馆,在明泽桥南。”民国《吴县志》载:明泽桥,在西河上。宋皇祐五年(1053)建。卢熊府《志》:“以路通盘、阊,为戍卒经由之地,故俗称过军桥。景定五年(1264)重建。刘震孙题名立石桥上。今名歌薰桥。”《沧浪区志》载:“歌薰桥,跨第一直河。位于道前街西端,西邻外城河姑胥桥。桥东堍北侧为剪金桥巷,南侧为吉庆街,桥西两侧为学士街。”旧方志:“北宋皇祐五年(1053)建,称明泽桥。以路通盘、阊,为戍卒经由之地,故俗名过军桥。”清道光时书作歌薰桥,是原俗称之谐音与雅化,歌颂政治清明宽厚之意。1953年改称歌新桥,1984年复称歌薰桥。原是石拱桥,民国29年(1940)改为木构平桥,后再改水泥平桥。1984年拓建为钢筋水泥板梁单孔平桥,长11.5米,宽31米(其中车行道23米,人行道南3米,北5米),跨度9.7米。花岗石空腹桥栏,桥栏中部楷书阴刻填红桥名。
综合上述,概括一下:歌薰桥始建于始建于北宋皇祐五年(1053),原名明泽桥,俗名过军桥。清道光时书作歌薰桥。“薰”者,熏风也。熏风,和风。温和的风可以消除心中的烦恼,使人心情舒畅。三国时魏国王肃的《孔子家语·辩乐》云:“昔日舜弹五弦之琴,造《南风》之诗,其诗曰:‘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所以后世江南丝竹有“熏风曲”传世。所以说歌薰桥,大雅的名字。1953年改称歌新桥,大约是“歌颂新社会”的意思。1984年复称歌薰桥这一雅名。此桥原是石拱桥,民国29年(1940)改为木构平桥,后再改水泥平桥。1984年拓建为钢筋水泥板梁单孔平桥。
歌薰桥自民国年间开辟新胥门,学士街南段、道前街拓宽以后,就成了交通要道咽喉。我们幼时去观前街,几乎都是走歌薰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