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学士街今昔4——胥门城内之一昇平桥等

(2016-01-17 08:42:42)
标签:

文化

胥门城内

学士街

昇平桥

分类: 往事如烟

学士街今昔4

——胥门城内之一

我楚狂人

 

二、学士街的桥3

 渡子桥。

现在的渡子桥位于干将桥东堍南侧,跨学士河。其实是开干将路时移过来的,原先是在升平桥东南第二横河上的,与升平桥呈曲尺形。《宋平江城坊考》载:渡子桥,《吴地记》、范、卢、王三《志》均著录。康熙《志》:“昇平桥东南侧。”民国《吴县志》载:“渡子桥,在昇平桥东南侧。”《沧浪区志》载:“渡子桥,位于干将桥东堍南侧,跨第一直河,贯通干将西路南侧路面。宋时古桥。1975年重建。原跨第二横河,1994年干将路拓建工程中再建,移位跨第一直河。钢筋水泥板梁平桥,宽18米,跨度7米,花岗石桥栏。”

乘骝桥。

位于剪金桥巷52号旁边,跨学士河,桥东堍通剪金桥巷,桥西迳通学士街。民国3年《新测苏州城厢明细全图》中称“骝桥”,民国二十九年《吴县城厢图》著录为“陈留桥”,2000年苏州市古城区水道分布示意图中名为“乘马桥”.《苏州市志》载:“乘骝桥,位于剪金桥巷中段,跨学士河。清同治十三年(1874)建,民国31年改建。1949年后修建。石平桥,宽2.4米,长5.4米,跨度5.2米。《沧浪区志》:第四节“已废桥梁”将“乘骝桥”称之为“骝桥”。于1994年拓建干将路时拆除。实际上该桥一直保存,并末拆除。还于2006年由沧浪区人民政府改建。原本用水泥粉刷的两侧护栏变成了青色城砖护栏。而被水泥“悟”个严实的拦杆经清理后,露出了庐山真面目,六根望柱历尽磨难终现身。西侧望柱镌刻“同治十三年”、“桃月建造”,另一侧新刻”道养市民公社重修”、“荷月重建”。重建后仍为石板单孔平桥,桥面由四块长条石梁并列,栏杆石是用长条麻石砌在护栏上。护栏中间镶嵌一块金山石,阳刻“乘骝桥”桥名。并用朱漆涂红。改建后的桥面宽1.75米。

昇平桥

开干将路时移建于干将桥东堍北侧,跨学士河。原先是通和坊的西端,与学士街丁字交接。《宋平江城坊考》载:昇平桥,范、卢、王三《志》均著录。  《姑苏志》:“吴县学西。皇祐五年(1053)建。”《祥符图经》、《吴地记》均著录,作“升平”。   卢《志》:“企鸿轩,在昇平桥,越人贺铸所居。前志误云在醋坊桥。又有水轩,其亲题书籍云‘升平地’。铸字方回,尝作《吴趋曲》,能道吴中景物。又别墅在盘门外横塘,常扁舟往来,其《青玉案词》云:‘凌波不过横塘路’。黄鲁直诗云‘解道江南断肠句,至今惟有贺方回’,即此章也。”民国《吴县志》载:“昇平桥,在县学西。宋皇祐五年(1053)建。”宋《平江图》、明末《苏州府城内水道图》、清乾隆《姑苏城图》、清嘉庆《苏州郡城三横四直图》、民国二十九年《吴县城厢图》均著录。但桥的位置与现在有所不同。

《金阊区志》载:“升平桥,位于干将西路干将桥东堍第一直河与第二横河交汇处,跨第一直河。原位于通和坊西端,始建于北宋皇祐五年(1053)。原为石拱桥,宽2.5米。1956年改建为钢筋水泥平桥,跨度5.5米,宽5.7米,长15米。1994年改筑干将西路移建于此。现为单孔正交钢筋混凝土桥,石柱铁栏杆。跨度6米,长8米。宽20米,其中车行道12米,南人行道3米,北人行道5米。”

现桥栏为花岗石栏杆,桥名由川工书写,阴刻“昇平桥”填红。

学士街今昔4——胥门城内之一昇平桥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