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举一反三”——教书匠读《论语》之二十九

标签:
教育教书匠读论语举一反三自主学习 |
分类: 教育教学杂感 |
读“举一反三”
——教书匠读《论语》之二十九
我楚狂人
《论语》云:“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前文说了前半段,这里说后半段。我们今天的教师经常说“举一反三”,那么举一反三到底是什么意思呢?辞书上的解释:“反:类推,推及,推论。列举出一件事情,进而以此类推知道其它许多事情。比喻从懂得的一点,类推而知道其它的。形容善于推论,能触类旁通,善于学习,能够由此知彼。”
我们还是回到孔子的原话来说。这个“举”就是“举例子”,“隅”就是墙角,“反”,就是“回复”,“复”就是“重复”甚至是“继续”的意思。孔子这句话连起来,就是这样的意思:“如果我举出一个方面问题,你们不能灵活的联想到另外几个方面,我也不会再教你们了。”
请注意,这句话是紧接着上文的,也就是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结果应该是学生能够“举一反三”。也就是说教师已经看到了学生学习的愿望,也进行了启发,也帮助学生把该表达的意思表达出来了。如果还是不能触类旁通,那么老师也就没有办法教了。
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孔子怎样的教育思想?首先,孔子反对灌输式的教育,他主张“师傅领进门,修行靠自身”。用句叶圣陶的话来说,就是“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举一反三”就是学会了自我发展,具备了终生学习的能力。
其次,孔子反对死记硬背,要求学生学会想象和联想。他称赞颜回善于学习,就说颜回“闻一知十”,还说自己也不如他。让学生学会想象和联想,靠什么?靠的就是启发式教育。
我忽然又想到2005年夏钱梦龙先生在山东曲阜“走麦城”的事情了。钱梦龙先生被不肯发言的学生晾在台上,被迫一个人唱独角戏。这是因为这些学生没有“举一反三”的思维习惯,没有训练过。而这样的学生,真的就像孔子说的老师就“不复也”,也就是没有办法启发下去了。
时下的基础教育与孔子的教育思想背道而驰,风行死记硬背。同样的曲阜学生,可以把整部《论语》背诵得烂熟,但是在课堂上却可以“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这样的学生,别说钱梦龙先生没法教,孔子也没法教。但是,责任肯定不是学生的,是谁造成了这样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