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不愤不启”——教书匠读《论语》之二十八

标签:
教育教书匠读论语不愤不启启发式教育 |
分类: 教育教学杂感 |
读“不愤不启”
——教书匠读《论语》之二十八
我楚狂人
《论语》云:“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这是孔子的课堂艺术,这里先说前半段。何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宋儒朱熹这样解释:“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状也;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也。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我认为基本符合孔子的原意。愤,在这里应该是同“奋”,也就是学生学习求知的主观愿望;启,就是启发、诱导之类的意思;悱,在这里就是心有所得而无从表达的意思;发,就是让学生把心中所得表达出来。这样看起来,后世说的“启发”,或者“启发式教育”还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启发式教育,有几个必备条件。首先,学生必须有学习的愿望。成语“对牛弹琴”是嘲笑牛的,其实犯错误的是弹琴的人,谁叫你不看对象乱弹琴!学习也如此。我们不少同行常常抱怨“启而不发”,其实往往是学生内心没有学习的动力。我们称之为“厌学”。那么为什么现在厌学的学生原来越多,“启而不发”的现象越来越多见呢?我们就得回过头来问问自己了,我们是不是做了辛辛苦苦地挫伤学生学习热情的事情呢?如简单重复,如繁琐讲解,如题海战术,等等。要让学生有学习的愿望,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这是启发式教育的基础,否则无从谈起。
其次,我们教师要有这样的敏感,捕捉到学生的内心的学习需求。这就是教师的本领了。也是“知人”的一部分。
再次,启发也要讲究方法,启发后还得学生自己学习,自己解决问题,绝不是包办代替。我对学生的研究性学习的论文向来是只提意见,不动手修改,原因就在这里。
最后是,当学生确实有所得却无从表达时,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缺少“临门一脚”时,我们应该给学生雪里送炭式的帮助,让他们“发”。如我的学生在课外研究中发现一个问题:经济发达的吴地从来不是全国的政治中心。为什么?我立即肯定了这种判断,鼓励研究下去,并给他们一个题目“吴中无王气”。学生一下子就觉得找到了表达的途径,后面的文章也就汩汩滔滔了。
启发式,真的是一门艺术。启发式绝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容易,需要教师自己有深厚的积淀。因此,启发式绝没有发一个号召叫几句口号那样简单。
“举一反三”,下一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