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我非生而知之者”——教书匠读《论语》之二十

标签:
教育教书匠读论语生而知之天才与勤奋 |
分类: 教育教学杂感 |
读“我非生而知之者”
——教书匠读《论语》之二十
我楚狂人
孔子说自己不是“生而知之”,只不过热爱古代文化,勤奋追求罢了。圣人说自己不是“生而知之”,也就是说不是天才,是不是让许多自以为天才的狂客汗颜?
确实的,就像鲁迅说的,任何天才诞生之初的第一声啼哭都不会是一首好诗。他和所有婴儿的啼哭没有什么两样。那么,天才之所以成为天才的诀窍是什么呢?孔子的回答是“敏而求之”,也就是靠努力。这句话是不是很耳熟?那个叫做爱因斯坦的外国人说过,哪有什么天才?天才只不过是百分之九十九的努力加上百分之一的灵感罢了。这个百分之一当然很重要,如果没有这个百分之一那就是常人。但是不要忘记,这个百分之一就是建立在百分之九十九的努力的基础上的。如果没有这个百分之九十九,什么灵感也不会有。
我教育生涯后期,面对的学生是独生子女,家长们都有“输不起”的想法,甚至还有严重的“补偿心理”,这是我发明的说法。所谓“补偿心理”,就是把孩子当做自己圆梦的道具。我们很多家长把自己生活中的一切不顺利化作了一片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痴心,不惜工本孜孜以求,甚至会化身“狼爸虎妈”,达到了穷凶极恶的地步。择校、补课、请家教只是小儿科了。殊不知子女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不是为了给家长圆梦来到这个世界的。他们有自己的的人生。重要的是,世上没有那么多天才,大多数都是普通人。问题是我们是不是足够努力,足够勤奋?如果足够努力,足够勤奋了,那个百分之一的灵感来不来,都无所谓,可以无悔了。这就是我反复对这些独生子儿的家长们说的。
成才有许多制约,外部环境、机遇,有些都是可遇不可求的。问题是我们自己努力得如何,是否有准备迎接突如其来的机遇?这是我反复给自己的学生说的道理。你努力了,机遇不来,那就“非战之罪”,可以无悔。你自己不够努力,机遇一旦降临,我却只能眼巴巴看着它扬长而去,你怪谁?
我们现在的学生很缺乏责任感,不说社会责任感,就说对自己的责任感。这是很可怕的事情,这不是时下的加班加点能解决的问题。让我们带着我们的学生一起读一读孔子的这段话,也许比加班加点更有效一点。
让学生作自己读书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