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杞不足征”——教书匠读《论语》之十九

标签:
教育教书匠读论语杞不足征学风问题 |
分类: 教育教学杂感 |
读“杞不足征”
——教书匠读《论语》之十九
我楚狂人
《论语》云:“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
这段话可能读起来有点拗口,我粗粗解说一下。孔子说:大禹开创的夏朝的礼仪制度,我能够大致描述这个礼制,虽然如今夏朝的后裔杞国虽然还在,(因为资料丢失)已经不足以做为证据了;商汤开创的殷商的礼仪制度,我也能大致描述这个礼制,虽然如今殷商的后裔宋国虽然还在,(因为资料丢失)也不足以做为证据了。这是文献资料不充足的原因啊。假如文献资料充足,我就能够由此论证,让天下人信服了。
这是一种非常严谨的治学态度。反观时下学术界有一种非常不好的风气,那就是不扎实。往往在某本并不一定可靠的书籍里找到一点东西,就以猎奇的心态加以推理想象,写出一些耸人听闻地妙文来。这种做法,现在还有一个专门的说法,叫做“博取眼球”。更甚者就是网上的“标题党”,标题惊人,毫无实质内容。我们时下的学风已经到了非纠正不可的地步了。
孔子这样的大学问家,可以说当时已是独步天下的礼仪学的大师了,他却毫不敢自以为是,还在叹息资料不足,研究成果不足叫人信服。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一直影响着千百年来的一代代学人。想想屈原的《天问》,为什么只有“问”,没有“对”?这是因为作者自己也没有把握回答。后来,经学家们往往就每一个疑点反复考证,史学家孤证不用,都是为了严谨。即使到了胡适,受了洋派学风影响,提倡“大胆假设”,还是没有忘记“小心求证”。我们如果读过鲁迅的《嵇康集校点》,就知道他下的功夫之深。有人老说民国大师辈出,现在不出大师,殊不知学风问题正是问题根子之一。
至于为什么我们时下的学风浮夸?原因很多。心态浮夸造成学风浮夸,一夜暴富的心态造成学术心态的浮夸。重读《论语》,我们真的应该反省一下,我们的学风真的出了问题了。我的老师王迈先生生前一直说乾嘉学派的扎实,虽然有些人胶柱鼓瑟,不免有点三家村冬烘先生的迂腐,但是这种扎实实在是应该倡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