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三人行”——教书匠读《论语》之十八

标签:
教育教书匠读论语三人行经验与教训 |
分类: 教育教学杂感 |
读“三人行”
——教书匠读《论语》之十八
我楚狂人
《论语》云:“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的这段话耳熟能详,但是人们瞩目的是前半句,常常忽略后半句。近些年年事渐长,忽然发现,其实孔子这段话的后半段才是重点,这是前半句成立的原因。为什么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就因为无论别人有“善”与“不善”都有借鉴意义。这就是“必有我师”的原因了。
人有“善”,不管是一技之长还是一得之见,都是我们的学习榜样。我们善于集腋成裘,善于点滴学习,这是一种大智慧。孔子问礼于老子,学琴于师襄,博采众长,终成一代宗师万世师表。这就是孔子的大智慧。孔子还向自己的学生学习,言偃以礼乐治武城,孔子以为“杀鸡用牛刀”,但是一旦明白言偃这种实验的价值,立即加以肯定。他又学到了一招,这就是孔子成为圣人的重要原因之一。
但是,学习人家的一技之长一得之见还不是孔子最大的能耐,他能从种种反面例子中受到教益,从而提升自己,这才是更大的智慧。孔子不见阳虎,知其必败。孔子赞叹虞舜保命的智慧,实际上也是在总结瞽的不明贤愚。这就是孔子学习的另一途径。
人类文明的传承,其实就是前人的经验和教训。总结前人的经验和教训,就教导后人趋利避害。我们做教师的,无非就是文化传承的桥梁,我们教会学生通过前人和身边人的“善”与“不善”来提升自己,这比教会学生学会点点滴滴只是更重要。
忽然觉得鲁迅的老师寿镜吾先生真是高人。当迅哥儿请教“怪哉这虫是什么东西”时,先生没有引经据典,而是大喝一声“读书去”。了不起啊!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斯之谓也。
其实一切学问无非向人学,“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仅此而已,岂有他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