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不耻下问”——教书匠读《论语》之十七

标签:
教育教书匠读论语不耻下问自我感觉太好 |
分类: 教育教学杂感 |
读“不耻下问”
——教书匠读《论语》之十七
我楚狂人
《论语》云:“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孔圉身后何以谥号为“文”?这是子贡提出的问题。也许子贡以为凭孔圉的贡献成就够不上一个“文”字。但是,孔子以为,就凭孔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就可以称为“文”。所以后世礼法,谥号“文”既可以表示“经天纬地”之才,也可以表示“道德博厚”、“勤学好问”之德。
敏而好学,这是说学习勤勉而喜欢学习,这是一个读书人的基本点,没有这些也就说不上读书人了。难就难在不耻下问。我们往往愿意向比自己高明的人请教,从而取得增益。甚至那些前辈硕儒有点臭脾气也都甘心受着,一如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中描述的那样。但是,如果要我们放下身段,向比自己年轻的,或者比自己地位低的,或者明显学识不如自己的人请教,就难了。抹不下这张老脸啊。更何况向自己的学生请教。
当教师日久,有一样毛病必须时时警觉,那就是自我感觉太好。因为我们面对的是初学的孩子,总觉得我们比孩子高明,有着“传道授业解惑”的优越感。久而久之,真会觉得自己比学生高明了。其实,学生往往有过人之处,有不少地方是我们老师难以企及的。举个例子,我曾经有一个学生,单从分数看肯定是个笨学生,但是对音乐特别爱好,且有天赋。他在高中时已经在自学“和声对位”等乐理知识。我在音乐也算是一个半吊子,与之对话惊讶地发现,他的乐理知识远在我之上,令我刮目相看。其实这样的例子太多,往往因为我们自我感觉太好而错过了。我自学使用电脑,至今天可以用电脑写作,基本上就是向学生学来的。我的学生中不乏电脑高手,他们乐意给我“扫盲”。
不耻下问,难啊。韩愈知道这个道理,他说“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又说“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但是我们没有见到韩愈本身不耻下问的记载,倒是常见他“抗颜为人师”的记载。
懂得这个道理是一回事,能够去实践又是一回事。自我感觉太好的教师们,慎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