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温故而知新”——教书匠读《论语》之十六

(2015-11-27 10:49:55)
标签:

教育

教书匠读论语

温故而知新

感悟

分类: 教育教学杂感

读“温故而知新”

——教书匠读《论语》之十六

我楚狂人

    《论语》云:“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温故而知新”,历来经师解说甚多,各有侧重。有人以为,“通过温故才能知新”,也就是强调“温故”的重要性。这符合后儒的价值观,他们认为经典就是要千百遍反复读,这样才能产生更深的理解。第二种解读是“一面温习旧的知识,一面了解新的知识,才能不断进步”。这符合后世一些激进学者的观点,他们不甘心被前人的知识束缚,渴望贴近时代,不断更新知识。如泰州学派。第三种解读是“随着自己阅历和理解能力的提高,回过头来对自己已经学过的知识产生更深刻地理解”。我认为这比较符合孔子的原意。

举个例子,我们苏州人自小就读唐人张继的《枫桥夜泊》,最早是当作儿歌唱,后来是知道这是失意诗人的孤旅之情,再后来忽然对“愁眠”考据起来,因为有人说“愁眠”是山名,就是狮子山。想来想去想不通,夜里寒山寺边的小船上是怎么也看不见狮子山的。再后来又觉“霜满天”不合情理,霜不是雪,不会漫天飘舞;说月光也不对,明明已经是“月落”了。死胡同了!再后来忽然觉得有点悟了,诗歌不是逻辑题,没有那么严密的推理。你觉得那意境很美很隽永就可以了。我不知道随着年岁增长,会不会还产生新的想法。但是通过这首旧诗的反复咏读,似乎悟出什么道理来,也似乎什么也没有悟出来。这或许是就是温故而知新吧。

就说我这次写“教书匠读《论语》”吧,也是希望回过头来读旧书,希望有新的理解。几十年忝为童子师,也希望温故而知新罢了。我以为,如果我们当老师的把自己温故而知新的体验告诉学生,是不是会有点作用呢?

现在有一种“新锐”观点,以为“温故而知新”可以理解成“回味历史,悟出规律,预知未来”。这个观点很新颖啊。倘能这样,这个境界就不是一般的高了。但是谁有这样的本领呢?

此余之所得。

 读“温故而知新”——教书匠读《论语》之十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