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葛鸿钧小传(征求意见稿)2
(2015-11-24 08:09:46)
标签:
教育葛鸿钧小传临危受命萃英精神 |
分类: 往事如烟 |
教育家葛鸿钧小传(征求意见稿)2
苏州五中
二、临危受命率校流亡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淞沪会战之后,苏州成为危城,萃英中学校园也落下了日寇空袭的炸弹,思海堂大礼堂的东面外墙也被炸损。于是举校迁移上海租界继续办学。担任了萃英中学10年校长的蒋文达先生是萃英中学首任华人校长,也是民国政府“国人长校”在萃英中学的象征,面对如此危局自觉心力交瘁,于是辞去校长职务,黯然离校。教务主任葛鸿钧先生临危受命,被教职员公推为继任校长。不久,十三所教会学校联合成立华东联合中学,又被推为校长。从此葛鸿钧先生开始了漫长的校长生涯。
很快孤岛上海租界也不安全,于是葛鸿钧率校流亡,转辗于浙赣边境,坚持办学,直至抗战胜利。我们查阅了有关资料,发现学校在八年抗战中一天也没有停办,年年都有毕业生。为了适应颠沛流离的流亡生活,学校更灵活地改为春秋两季招生。虽然学校的规模变小了,但是一直顽强地坚持着。我们这里有一份抗战期间萃英中学毕业生的统计材料,这就是流亡办学的见证:
第二十六届 |
民国廿七年(1938年)(流亡期间) |
1 |
第二十七届 |
民国廿八年(1939年)(流亡期间) |
11 |
第二十八届 |
民国廿九年一月(1940年)(流亡期间) |
1 |
第二十九届 |
民国廿九年六月(1940年)(流亡期间) |
9 |
第三十届 |
民国三十年一月(1941年)(流亡期间) |
2 |
第三十一届 |
民国三十年六月(1941年)(流亡期间) |
3 |
第三十二届 |
民国三十年十二月(1941年)(流亡期间) |
1 |
抗战后几年毕业生的统计资料丢失了良为可惜。
流亡期间,百事艰难,学校经费需要筹措,学校校址需要租赁,师生食宿需要安排,师生安全需要保障。和平时期的人们很难想象流亡生活是怎样的艰难。而葛鸿钧先生留下的片言只语没有半点抱怨,有的只是感激,感激一路得到的帮助。但是前辈支持危局的坚韧不拔,我们后人可以想见。
就在流亡期间,葛鸿钧先生提出了自己的办学思想,他称之为“萃英精神”,新世纪初,郁松灿校长倡议把它铭刻在校长室办公小楼门前的汉白玉喷泉上,成为五中人的精神财富。“萃英精神”全文如下:
萃英精神
(一)努力奋斗
知我校自办学伊始,均能不惮烦恼,不遗余力,其百折不挠之精神,是为我后学之法也。
(二)分工合作
团体事业需众人努力,盖一人之精力有限,而团体之事业无穷,集思广益,众志成城,择人之长,补我之短,是分工合作为做事业的必要条件。治理校务,有似己事;同舟共济,亲似骨肉;一事未成,未敢将息;一计未妥,寸念不安;举凡有利于我萃英者,虽个人任何牺牲在所不惜。
(三)人格教育
教育之目的,在乎做人。做人之条件。以健全人格为准。我校办学宗旨一本于此,学生之思想、言语、习惯、态度、风尚、趣向、莫不受人格教育之陶冶。教职员亦能以身作则,领导青年,务须达到本校校训“诚仁勤朴”之优良校风。
(四)实事求是
本校教学宗旨,本于“业精于勤荒于疏”之真谛,实事求是,重精神,尚实际,切切实实埋头干,是我萃英师生敬事之共同目标也。
以上就是“萃英精神”全文。
我们今天已经不知道葛鸿钧先生在怎样的环境撰写“萃英精神”的了,是在浙赣边境小山村的油灯下,还是在偏僻的山区小县城?因为葛鸿钧先生已经仙逝多年了,与他患难与共的校务文书沈醉侣先生更是先他多年离世。但是我们从“萃英精神”的原文中分明感觉到了那个艰难的时势,以及感受到艰难岁月中萃英人办学的不屈不饶的精神。多少年后,马树楸先生在尘封的故纸堆里发现了“萃英精神”的文稿,把它请进了校史馆。新世纪之初,郁松灿校长把“萃英精神”写成了挂屏,悬挂在教师办公楼的大厅里,郁松灿校长希望每个教职工每天都能看到“萃英精神”。继之,又把萃英精神全文镌刻在汉白玉喷泉上,永志莫忘。“一事未成,未敢将息;一计未妥,寸念不安”的萃英精神感召了新一代萃英人。
“萃英精神”突出了教育“育人”的真谛,“萃英精神”突出了实事求是的学风。多少年后,后一代萃英人把这种传承总结为新的办学精神:“学会做人,学会做中国人,学会做现代文明人。”可以这样说,“萃英精神”奠定了葛鸿钧先生教育家的历史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