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患不知人”——教书匠读《论语》之十五

标签:
教育教书匠读论语患不知人因材施教 |
分类: 教育教学杂感 |
读“患不知人”
——教书匠读《论语》之十五
我楚狂人
老辈人对“知人”看得很重,我的老祖父生前常说:“不识字好吃饭,不识人不好吃饭。”这话固然有为他自己好强一世却缺憾是个文盲开脱,同时又是几十年甜酸苦辣的总结。他在文革中就是被一手培养出来的人打成“反动权威”的。一个基本文盲的“权威”!呵呵!
老辈人说的是广义的“知人”,事关安身立命,何等要紧。我这里主要是说教师的“知人”,这种特定的“知人”就是了解自己的学生。只有了解自己的学生,我们的教育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做医生的要“知病”,所谓“病万变药亦万变”,这叫做“对症下药”。时下人讲究养生,秋风起就要开膏方滋补。有些医生,也不“望闻问切”,以一方应万人,无异于误人,这叫做庸医。我们做教师的是同一道理,我们面对的学生是各具个性的活生生的人,是每一个“这一个”,没有一个标准教法可以应对不同的学生。这方面祖师爷又给我们作出了榜样。同样的问题,他对处世冒进的子路说,你该谨慎些。而对内心怯懦的冉有说,你该更勇敢些。前人一直作为孔子因材施教的实例,这没错。但是这个因材施教是建立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的。试问,我们该如何学习其中的精髓呢?但是,即使是孔子也有“以貌取人,失之子羽”的过失。做一个教师,知学生,难啊!
年轻时苦于教育无方,四处找东西看,读马雅可夫斯基的《教育诗》,读到作者一记耳光在工读学生中树立威信的一段吓了一大跳:这算什么办法!但是居然有效了。我看还是作者看透了该学生欺软怕硬的秉性了。这个太冒险。
我们做教师的,也许最难得就是了解学生了。有些年有一个时髦说法叫做“活思想”,人的思想时时都在有变化。这个脉搏不好把握。我们如果能够有这个知人之明,也许就具备一个好教师的基本条件了。
但是,知人真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