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学而时习之”——教书匠读《论语》之九

标签:
教育教书匠读论语学而时习之实践与愉悦 |
分类: 教育教学杂感 |
读“学而时习之”
——教书匠读《论语》之九
我楚狂人
《论语》云:“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这是一句读书人尽人皆知的名言,但是也是理解最有分歧的一句名言。其分歧的关键点不在“学”而是“习”。宋儒朱熹等解释为温习、复习;近人杨伯峻解释成习练,也就是实习、实践这类意思;而今人南怀瑾则以为就是“熟习”之“习”,也就是越来越熟习的意思。于此相关的“时”,朱熹等就解释成“时时”也就是经常不断地,而杨伯峻、南怀瑾等就解释成“适时”。这样,对这句名言就有了完全不同的解读了。
宋儒的理解,是强调反复研读,不断产生新的理解。这在主张苦读的宋儒,有这样的理解很自然。都知道“程门立雪”的故事,这位程门高弟杨时杨黾山先生天资不及中人,就是靠反复读反复背诵才成才的,他的故事成为宋儒的美谈。但是这种反复学习,一般人是受不了的,因此也就不会“说”也就是“悦”了。多次重复,苦不堪言,何来乐趣?就如我学了多种乐器,始终停留在业余爱好者的层面,因为我受不了千遍百遍反复习练那枯燥的练习曲,但是我的朋友老朱却沉醉其间,乐此不疲。也就是说宋儒的理解没有普遍性。何况,我发现孔子对复习有一个专门的说法,叫做“温”,“温故而知新”这个意思很显豁,不用猜疑。所以我不同意宋儒的理解。
学到的知识,一旦得到实践的机会,这是会产生一种愉悦感的。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让我们的学生有把学到的知识加以运用的机会,如果这种运用还能获得一定程度的成功,这种愉悦就会更加强烈。这就是我为什么一直想方设法推荐学生的优秀习作,让他们获得发表和获奖的机会的原因了。
这种愉悦,会培养起学习的兴趣,于是也就获得不断进取的动力,这就是“学习——实践——成功——愉悦——进取”的学习模式。我在我的后期教学实践中尝到了这个模式的甜头,我愿同行们也试试。
我从1998年开始带着学生搞吴文化研究,走街串坊搞文化普查,写调研报告和研究论文,这固然是为了文化传承,让我们的学生爱上传统文化,其实也是让学生在语文课学到的东西得以实践,体会实践的愉悦。这些实践活动,学生多年后还津津乐道。可见他们真的学得很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