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米贵,居不易——阅读教学:请持“平民视角”
(2015-11-14 08:04:06)
标签:
教育语文教育阅读教学平民视角 |
分类: 学术争鸣 |
阅读教学:请持“平民视角”
苏州大学文学院
(本文发表于《中学语文》2015年第10期)
【内容摘要】当前语文阅读教学的价值取向误入了“深挖”的浮躁歧途,令人担忧。不可否认,教学文本可以从不同的维度作多元解读,但“语文解读”与“文学解读”“美学解读”有各自的特点,从“文学”或“美学”的视角解读文本,往往会陷入太“深”的泥淖,与“语文”背离,更何况一些时髦的解读已经超出了“文学解读”与“美学解读”的范畴。我们中学生中的大部分只能适应“浅”教。
【关键词】浮躁;文本深挖;解读视角;深文浅教
2014年11期《语文学习》刊登了徐林祥教授的《浮躁:当前语文教育研究中的不良倾向》一文,文章指出了张毅先生语文研究中的多处浮躁,旨在提醒语文教育研究者和杂志编辑注意当今语文教育研究中的“粗枝大叶、华而不实、哗众取宠、急功急利”诸现象。在深有同感之际,拟就当今语文界的浮躁之一——“深挖”现象议上几句。
一、优质课的异化与文本的多元解读
不知从何时起,语文“优质课”的价值取向发生了倾斜,大多数的“专家”“学者”认为阅读教学课是否优秀的标准,不再是师生双方的活动如何,而是授课人是否深挖文本,是否找出新的解读角度,是否找出作者的“弦外之音”。于是,无论是“评优课”,还是在职教育硕士的作业,大都走上了“深刻奇僻”的道路。我们认为,这是一种“走火入魔”的倾向。
要探讨这个问题,必须从教学文本的多元解读说起。鲁迅说过:“一部《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①这告诉我们,文学作品可以从不同的维度进行解读。实际上,非文学作品的文本也可以从不同的维度进行解读。就语文阅读教学而言,其涉及的文本既有文学作品,也有非文学作品,但不管怎样,也都可以从不同的维度作不同的解读。——这,就是“深挖”的起点。
其一,“文”的多元解读。这里所谓的“文”的多元解读,指的是对文本语言形式的多维分析。就拿传统篇目《林黛玉进贾府》来说,可以从以下这些维度解读:
以“她”(林黛玉)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围绕中心事件组织材料;侧面描写与正面描写结合,对贾宝玉所采用的“千呼万唤始出来”的手法;通过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与心理描写等表现人物性格;通过环境描写表现人物性格;虚实相间表现人物;个体描写与群体描写相结合……
其二,“道”的多元解读。这里所谓的“道”的多元解读,指的是从不同维度对文本思想内涵进行分析。还是拿传统篇目《林黛玉进贾府》来说,可以从以下这些维度解读:
封建大家庭的奢华;贵族青年的反抗;封建大家庭复杂的人际关系……
实际上,通过独特的眼光,还可以对这个文本作其他维度的解读。
我们认为,语文课堂评议必须以学生所“得”为最高标准,就学生的“得”而言,我们主张“一课一得”,这就是“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这个“得”,就“文”而言是显性的,就“道”而言是隐性的。同时,我们又积极推崇文本的多元解读。这似乎自相矛盾,实际上并不矛盾,这就是“度”的问题。我们强调一课一得,同时,如果只能用一个课时教学某一个可以多元解读的文本,解读出来的内容,此课上用不到,可以作为“剩余价值”用于其他课时的拓展延伸上。②就如《林黛玉进贾府》,如果只有一个课时,将“文”的教学目标确定为“通过阅读,学习本文侧面描写与正面描写结合的方法”,那么,“肖像、语言、动作写、神态与心理描写”等就可作为《祝福》教学拓展延伸的内容,如此等等。所以我们说,如果能对教学文本做多元解读,就能充分发挥文本的多元价值,对全方位培养学生的言语能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功莫大焉。当然,教师对文本的“多元”解读应该也必须有个“度”。这个“度”就是紧扣文本,而不是刻意深挖。
二、文学解读、美学解读与语文解读
(一)语文与文学、美学
(二)文学解读、美学解读不等于语文解读
文学解读与美学解读可以是感性的、印象式的,也可以是理性的和高度理论化的。文学不是用单纯的社会学方法便可以一览无余,就像心灵不能用此时此刻或彼时彼刻的一孔之见来一概而论。一般情况下,文学解读与美学解读更多地是挖掘作品宏大、深远甚至是形而上的内涵。而语文解读,则应侧重从语言形式出发,从“言语”的角度来说,就是结合字句、语法、修辞、结构,有限地、谨慎地、较为切近地阐发作品的意义,就是所谓的“借助工具渗透人文”。④可见,文学解读与美学解读更注重的是作品的内涵,而语文解读更注重的是作品的言语形式。
所以说,语文解读就是“语文”的解读,如果自恃才学,完全用“文学解读”与“美学解读”的方式来解读教学文本,这就是古人论诗中所谓的“隔”,是一种“走火入魔”。这样的解读,有时候会脱离大部分教学对象的接受能力和认知水平,大部分学生将不明所以,能明所以的仅是极少数佼佼者。更何况,这种解读往往刻意求新求异,与教育上的权威解读相矛盾,而作为公民语文素质教育,是需要一些权威解读的。因此,一味引导学生离“经”叛“道”,深度解读,其后果可想而知。我们在讲授文学作品时完全不涉及“文学解读”和“美学解读”是不可能的,问题是不能刻意。这就是我们说的“度”。
如果说刻意的“文学解读”与“美学解读”是贵族式的解读,那么,一般意义上的“语文解读”就是“平民”化解读。中小学语文教学不该是贵族化的,我们要立足于平民化的解读。
(三)刻意求深就可能误读,误读更不是语文解读
实际上,有些所谓的刻意求深的解读,已经脱离了文本的内涵,即使放在文艺学、美学的范畴内,也未必正确。我们称之为“误读”,或者是“有意误读”。就如对众所周知的《背影》的解读。
由此,我们说,这不是一个简单的“父子情深”故事,这是一个“祖、父、子、孙,又祖、父、子、孙的生命之水不息流淌、不断传递的故事”!(生命链“承接延续”的角度)
这是一个漫长的、生生不息的生命链,永世传承,香火旺盛!每一男人,就像一节根,根生树,树生干,干生枝,枝生茎,茎生花,花结果,繁衍生息,枝繁叶茂。如此下去,就会繁衍成一个宏大的图谱,一座宏伟的森林,这是一幅由人生到家庭、到家族、到民族的图谱,是一座森林。⑤
……综上,朱自清笔下的“父亲”并不是一个高大全形象,父亲身上有着旧时代男人的种种陋习。毋庸讳言,违反交规无论怎么说都是有违公德的事情,我们也无需为尊者讳。⑥
上面这两段解读,对《背影》中的“父亲形象”一褒一贬,似乎互为补充,但是我们认为,这两种解读早就超出了文学解读与美学解读的范畴;如果对教学文本如此解读,并以此执教,其后果不堪设想。也就是说,这样的解读“从真理又向前迈了一步!”这是“甚”,绝对不是所谓的“深”。这种解读用于写读后感之类的杂文或许可以,反正是借题发挥而已。但是,用来授课实在是误人子弟。因为这就是“你不说我好明白,你越说我便越糊涂了”。这就是误读误解。
所以我们认为,虽然说对文本进行多元解读是必要的,但这个“多元”必须是“语文”的,对学生读写听说能力培养有意义的“多元”,并不是“文学解读”与“美学解读”中那种适用于中文系学生的解读,甚至是超出文本范围的“过头”的解读,更不能是有意或无意的误读。——“深”挖文本,必须慎之又慎。
三、大多数的“平民学生”难以求“深”
笔者曾在某“三星级”高级中学做过一个有关地方文化的讲座,听讲座的是学校文学社的成员,应该说语文基础相对较好。其中涉及到他们曾学过的课文,一是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中“也傍桑阴学种瓜”,二是张溥的《五人墓碑记》中的“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丙寅三月之望”。前者小学时就应该熟背,后者学过不久,理应十分熟悉。但是,能呼应者寥寥。如此程度的学生,让他们求“深”,不是勉为其难吗?
“三星级”如此,“四星级”呢?众所周知,“为了满足广大学生就读重点中学的愿望”,学校办学规模成倍成倍扩大,再加上大量的择校生,“四星级”高中(基本上是原来的重点高中)的生源质量大幅度下降。当今的‘四星级’高中的学生大致可分成三个层次:其一为真正能符合重点中学要求的优等生,占少数;其二,主体为“扩招生”的一般生,占绝大多数;其三,主体为通过各种途径“挤”进校门的择校生,占少数。实际上,就“四星级”而言,真正能适应文本“深挖”的学生也不会超过五分之一,更何况还有“三星级”“二星级”等等。“四星级”的五分之四和“四星级”以下的绝大部分“平民”学生,他们更需要的“深文浅教”。
再说初中。一位初中语文教师告诉笔者,她拿沈石溪的《老猴赫尼》让班上学生解读。故事大意为:
赫尼是耍猴人岩鸣豢养的一只猴子,岩鸣带着赫尼走街串巷,靠赫尼的表演混口苦饭吃。赫尼很聪明,但它无时无刻不在思量着逃跑;岩鸣和所有耍猴人一样,用饥饿,鞭打,带镣铐等手段,企图磨灭赫尼的野性。后来,岩鸣老了,再也耍不了猴了,而赫尼也成了一只老猴。岩鸣将它放生到森林里,希望它能度过一个安逸的晚年。可赫尼已经失去了原本的生存能力,只会用猴戏来索要食物,没办法,它带着饥饿离开了它多年向往的地方,又回到了岩鸣的铁链之中。
结果是,班上80%的学生都从“虐待动物”的角度解读,很少有几人能从“求生能力的丧失”角度解读。这就是我们当今初中生的认识水平。“夏虫不可语以冰”,超出学生认知世界的“深挖”是“对牛弹琴”,“牛”本身没错,错在弹琴的人,谁叫他不看对象乱弹琴!勉强使学生接受他们无法认知的“深挖”,这本身是执教者的作茧自缚。学生更需要的是“浅教”,从而逐步走出低层次的认知。
更何况我们的学生会有几人今后从事与语文或者文学、美学相关的事业?我们的很多“专家”忘记了一个基本事实:我们立足的语文课堂,不是文学家的讲习所,不是中文系的预科,更不是美学家、哲学家的摇篮,而是公民语文素质教育的基地。我们的语文课的终极任务就是提升未来公民的言语能力,而不是培养大学中文系教授、文学家、美学家或者思想家。明白这一点,就不会刻意求深了。
如今的城市建设者,恨不能一步跨进“现代化”,殊不知盲目扩大的城市给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造成了多大的不便!“长安米贵,居不易”。无名的浮躁,也将我们的阅读教学导向了异端,我们更需要面对的是大量的“平民学生”,他们承受不起“深”教,他们更需要的是“浅”教。当然,究竟“深浅”到什么程度,不是由“专家”“学者”来确定,而是由教学对象所确定。因此我们执教者,要立足于语文解读,要尊重一些权威解读,不要刻意“深挖”,更不要有意误读。如此则语文教学幸甚。
【注释】
②
③
④
⑤
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