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孟懿子问孝”——教书匠读《论语》之六

标签:
教育教书匠读论语孟懿子问孝孝道 |
分类: 教育教学杂感 |
读“孟懿子问孝”
——教书匠读《论语》之六
我楚狂人
《论语》云:“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孝道是孔子教育的基本内容之一,翻开《论语》,有关孝道的论述触目皆是。后世儒家也把“孝”与“忠”看成是儒家道德标准的两大支柱,以致出现了“二十四孝”这样极端甚至不人道的宣传。后世理学家把这些概括成两句话:“君要臣死,臣不死谓之不忠;父要子亡,子不亡谓之不孝。”鲁迅把这概括成两个字“吃人”。“五四”以来,孝道渐渐淡出了我们的教育内容。而独生子女政策更冲击了孝道教育,以至于后来有人说,“孝子”双音节词本来是偏正结构的,如今成了动宾结构。
那么,孔子提倡的孝道真的就是“二十四孝”宣扬的那种残酷畸形的人际关系吗?我翻遍了整部《论语》,没有见到这样的内容。相反的,在儒家早期经典中宣传的都是有分寸的孝道。正如我在序言中引用的“曾子锄瓜”的故事,孔子反对儿子接受暴怒中的父亲过分的责打,主张像虞舜一样“欲使之,未尝不在于侧,索而杀之,未尝可得”。“二十四孝”为标识的畸形的孝道,真的是后世理学家弄坏的。
那么孔子主张的孝道是什么呢?孔子对孟懿子概括了两个字“无违”。孔子在回答孟懿子之后耐心给学生樊迟做了解说。原来孔子主张的孝道是这样的:父母活着,子女要以礼奉事他们;父母去世,子女要根据礼仪埋葬他们,祭祀他们。这就是孝。这不是很正常吗?父母给了我们生命,他们老了,我们应该好好奉养,他们去世了,我们应该好好安排后事,并且纪念他们。这不是本该如此吗?孔子提倡的孝道原来就这样简单朴素。
文革提倡“以革命的名义”反对孝道,其恶果今天尚存。那么我们今天的教育又为孝道做了些什么呢?今天的媒体公益广告倒是多有孝道宣传,学校层面见到的实在的工作并不多。当年我在教学第一线,我给学生布置的寒假作业是这样的:不要让家人因为你而生气,年夜饭要向父母说感谢他们一年的辛苦,陪妈妈逛一次街,陪奶奶聊天……这些开学后要有交流。
其实孝道教育就这么简单,问题是要有人用心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