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教书匠读《论语》序

(2015-11-04 07:45:41)
标签:

教育

教书匠读论语

序言

听课笔记

分类: 教育教学杂感

教书匠读《论语》序

我楚狂人

余从教至今垂四十年,多次读祖师爷孔老先生的《论语》,或为课徒,或为消遣。虽偶有所得,也随手散去,了无痕迹。今忽忽不觉年近古稀,重读《论语》,以教书匠之立足,管窥鸿篇之一斑,甚是有趣。撷取其点滴,与友人共赏。

《论语》者,孔圣门徒之听课笔记也。其整理与有力者,曾参也。曾参者,孔圣门下幼徒也,少其师四十六岁,十六岁从孔圣游,也就是说曾参进门之日孔子已经是年逾花甲的老人了。这样曾参跟随孔子学习时间充其量也就是十年左右。年轻的曾参品格端正,勤奋好学,深得师之欢心。曾参父曾皙同为孔门弟子,少孔子十几岁,是孔子早期弟子之一。于是师生父子发生了有趣的纠纷。曾参与其父发生家庭矛盾,挨打了,父亲失手把儿子打晕了,儿子甘受责罚。这本来不管老师什么事,但是老师生气了,生大气了。责怪儿子差点把老子陷于错杀天子臣民的不义地位,还以虞舜的故事来比方:汝不闻乎?昔瞽瞍有子曰舜,舜之事瞽瞍,欲使之,未尝不在于侧,索而杀之,未尝可得。小棰则待过大杖则逃走。……”看得出老头子真有点气急败坏了。这里恐怕有着更多的是对这个幼徒的溺爱和期望吧。果然,后来曾参整理了《论语》。孔子把自己的儿子孔鲤的遗孤孙子子思托付给了曾参,于是传下了孔门正统思孟学派。

曾子不是早期跟随老师四出周游的人,那时他或许还没有出生。但是,他却承担了记录老师学说精髓的任务,留下了这本经典《论语》。这也许很困难,好在他有十年的听课记录,还有很多师兄可以帮助他,于是我们看到了《论语》。

《论语》可以看做是课堂实录,也可以看做是听课笔记的整理。前人称之为“语录体”。语录是精髓的浓缩。最早传入中土的佛教经典《四十二章经》也是语录。最出名的的语录出现在后来的一个特殊年代,众所周知,就不说了。我站在一个教书匠的角度,看待《论语》这本语录,发现这样的问题:孔子的思想教育还是重于知识教育的,思想教育的比重很大。因此,孔子首先是一个思想品德课的任课老师。其次,孔子很注重师生关系的处理,是一个很优秀的班主任。再次,孔子很注重自己的教学艺术的追求,是一个教育艺术家。而所有这些,在《论语》中都有体现。我这一组小文章,就是从教育家这个角度来看待孔子的。这就是《教书匠读论语》的宗旨。

闲话休提,言归正传。我们就来一起读《论语》吧。

教书匠读《论语》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