阊门外街坊:上塘街6一、上塘街的桥5枫桥等

标签:
文化阊门旧事上塘街枫桥等 |
分类: 往事如烟 |
阊门外街坊:上塘街6
——金阊门旧事之五
我楚狂人
一、上塘街的桥5
来凤桥
近枫桥,上塘河上有新建的繁忙桥梁来凤桥,这是西环路上的重要通道。“来凤”也许是“有凤来仪”的意思。但是不识字的老人管它叫“雷锋桥”,苏州话的读音差不多。老人只记得做好事的那一位了。经过此桥北去,可以到达新的居民区新庄,再向前可以到浒关、阳山、望亭,这是去无锡方向的通道。由于西环路与西环高架并行,且互通,来凤桥就显得更重要。
穿过高架桥,就是原先的华盛造纸厂的原址了。当年华盛造纸厂,污染一方,也造福一方。记得儿时到枫桥,家家户户门前乃至墙上都糊满了纸浆饼,作生煤炉的引火柴;大河小沟都被厚厚的纸浆掩盖,鼻子里充满着纸浆的腐烂气息。现在想起来是很可怕的景象。
以破坏环境换发展,这难道是人类社会的必由之路?
枫桥(鉄铃关)
十里长街古上塘街的终点在枫桥。枫桥,因为唐人张继的《枫桥夜泊》诗而遐迩闻名,也许是苏州最出名的桥。
枫桥,旧称封桥。据史略记载,大运河开通以来,这里一直是水陆交通要道,设护粮关卡,每当漕粮北运经此,都要封锁河道,故名为“封桥”。据说,唐人张继是因为同音而误写为“枫桥”的。此诗影响太大,当地人也乐意将错就错,于是就成了“枫桥”,桥旁因漕运而兴盛的小镇也就叫做了枫桥镇。横跨于运河支流之上,是一座半月形单孔石拱桥,长39.6米,高7米,宽4.2米,跨径10米。据说此桥始建于唐代,据推断距今至少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也就是说,张继见到的是一座新桥。枫桥在明崇祯末年和清乾隆三十五年都曾修缮过,现存的枫桥为清同治六年(1867)重建的。桥后有鉄铃关,桥旁有苏州最有名的寺院寒山寺,这里俨然成为苏州的一块文化高地。
寒山寺后面再说,这里先说鉄铃关。
铁铃关,正式的名称是“枫桥敌楼”,始建于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据方志记载,自公元1554年起,倭寇烧劫阊门、枫桥一带,一年后,又从浒墅关窜犯枫桥。苏州军民英勇奋战,终于全歼倭寇。为了保卫苏州城,加强枫桥至阊门一带的防卫,建起了枫桥敌楼――铁铃关。当年与枫桥敌楼同时建造的还有葑门和木渎两处,但至今都已不存。因此铁铃关成为苏州唯一保存较为完好的抗倭关楼遗迹。
儿时的印象,鉄铃关的上层早已坍塌,下层门洞紧锁,有一道铁门。我们曾经从掩埋着的藏兵洞钻进去,霉烂味呛鼻,狐鼠出没。现在已经整修一新,成为景点了。
由于鉄铃关地处三水交汇之地,是附近开阔地的唯一制高点,易守难攻,就成了苏州城西的军事要地。太平军李秀成部进攻苏州,激战于鉄铃关,损名将数员。1949年4月27日凌晨,中国人民解放军29军85、86师在枫桥打响了解放苏州城的第一枪,在击溃了枫桥、铁铃关一线的守敌后,进入苏州城,宣告古城苏州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