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文教材的“语文”之用
(2015-08-30 07:00:46)
标签:
教育语文教材语文之用 |
分类: 教育教学杂感 |
论语文教材的“语文”之用
(登2015第8期《中学语文教学》)
苏州大学文学院
【内容摘要】语文教师对“被选择”的“人文”组元的教材难以适从,是不可否认的事实。但语文教师有使用教材的权利,可学习参考1987-1988版人教社初中语文教材的单元编排,充分利用教材文本的“剩余价值”,按语文能力培养的“点”重新组织单元。重新组元可从整册考虑,也可跨册考虑,甚至可以在现成单元内部重组“微单元”。重组单元应考虑到学生能力螺旋上升的因素,兼顾“深教”与“浅教”的辩证关系。
【关键词】教材;剩余价值;重新组元
语文难教,教语文难,教语文越来越难!这个“难”究竟难在何处?难在“专家”们的花样繁多,难在教材单元的“非语文”编排,更主要的是难在语文老师自己无所适从。
一、我们没有选择教材的权利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教材的选用,往往决定了教学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教学目标的制订和教学工作的难易。然而,一线语文教师没有选择教材的权利,“新课改”许诺的、传说中的教材超市并没有出现。不过,我们将不同版本的语文教材作一些比较分析,还是能发现一些颇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1987—1988版人教社教材
笔者对1987—1988版人教社初中语文教材的单元编排记忆犹新。
该套教材初一以培养学生阅读记叙文的能力为主,初二以培养学生阅读说明文的能力为主,初三以培养学生阅读简单议论文的能力为主。
初一上八个单元的重点依次为记叙要素与文章结构、记叙顺序、叙事与写人、说明文与说明顺序、景物描写的条理与借景抒情、寓言和童话的特点、夹叙夹议、文言实词。初一下八个单元的重点依次为通过典型事例和言行写人、新闻作品的特点、小说的一般特点、被说明事物的特征、人物性格的表现方式、论点归纳、文章层次、文言虚词。
当时的人教社高中语文教材基本也是如此组元,不再赘述了。
这种编排方式“很语文”,学生能通过每一个单元的学习,大致掌握某一方面的语文知识和能力,读与写能力的培养齐头并进,语文素养的提高循序渐进。
(二)课改后的教材
如今的语文教材,大多以“生活主题”组元。笔者手头有一本人教版(七上)(2013年3月第2版)课本,六个单元依次为感受亲情、学习生活、四时景物、人生思考、关注科学、奇思妙想。每个单元各种文体混排。而在苏教版(2009)的单元内部,同样每个单元也夹杂了各种文体,叹为观止的是,柳宗元的《黔之驴》竟然到了“动物世界”单元之中,令人哭笑不得。难怪执教者无所适从。
按这样组元的教材教学,除了少数几个单元外,学生学习之后,究竟得到的是百科知识还是语文能力?
新一轮课改到现在已经十多年了,在“专家”们高歌“莺歌燕舞”的时候,我们不得不认真观察思考一下当今中学生的语文水平!这从进入高校后的大学新生的表现,可窥一豹。另外,笔者长期从事“教育硕士·学科教学(语文)”的教学工作,常与大批课改后成长起来的青年语文教师打交道,其中,分不清“的”“地”“得”者颇有人在!其中固然有大学盲目扩招、师范供给制取消等原因,但中学阶段未曾打下良好的语言文字应用基础是主因,现行教材“人文”组元难辞其咎。
二、我们有用教材教的权利
虽然说中学语文教师没有选择教材的权利;但是,中学语文教师有使用处理教材的权利。既如此,我们为什么不可以改变观念,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来个单元重组呢?单元重组牵涉到教材文本的“剩余价值”。
(一)教材“剩余价值”观
对教学文本可作多元解读,这是公论。这个多元解读,必须兼顾到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也就是说,我们可以从“文”“道”两个维度对文本进行解读。
关于“道”的多元解读的论述,“新课程”以来浩如烟海,此处不再赘述。
“文”,就是文本的言语形式。就如朱自清的《春》,既抓住景物特点通过几个画面表现主题,又通过不同感官表现景物,还有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又如鲁迅的《祝福》,其倒叙和叙述人称转换的独特结构、其社会与自然环境的烘托、其传神的人物描写,都颇有特色。
既然文本的“文”有多元价值,那么,当其“主体价值”因课堂教学目标的需要而实现过一次之后,能否再继续利用它的“剩余价值”呢?也就是说,将同一个文本作不同形式角度的“剩余价值”再利用呢?答案是肯定的。这就是说,我们重新组元时,可以考虑到文本的“剩余价值”,考虑到同一文本的多次运用,即所谓的“教材二次开发”。
(二)当今人教版初中语文第一册重新组元之探索
上文所说的的人教版(七上)共涉及课文30篇(有的课文内部又分为几个小篇),我们可考虑如此组成十二个单元。
二、典型事物表现人物:秋天的怀念、我的老师、再塑生命的人、我的早年生活、王几何、走一步,再走一步、秋天
三、细节描写:散步、王几何、盲孩子和他的影子、我的老师、皇帝的新装、秋天的怀念、羚羊木雕、智子疑邻
四、以小见大:走一步,再走一步、赫耳墨斯和雕像者、散步、蚊子和狮子
五、托物言志:荷叶母亲、金色花、观沧海、在山的那边、贝壳、蝉、蚊子和狮子、塞翁失马
八、借景抒情:春、紫藤萝瀑布、济南的冬天、观沧海、次北固山下、天净沙·秋思、夏感
九、抓住特征写景:济南的冬天、春、钱塘湖春行、紫藤萝瀑布、秋天、观沧海、风雨
十一、感受古典诗词韵律之美:钱塘湖春行、化石吟、观沧海、次北固山下、天净沙·秋思
十二、文言词句:《论语》十二章、虽有嘉肴、河中石兽、咏雪、陈太丘与友期、智子疑邻、塞翁失马
不难看出,由于“剩余价值”的原因,有些文本被用了多次。
各单元虽也偶有文白混编,但因为编入的文本都有一个共同的学生必须掌握的“点”,且最后还有专门的文言单元和古典诗词单元,并不影响学生依照语言规律集中学习文言诗文。如此,大部分的单元可以通过两个左右的文本教学,使学生“举三反一”;然后学生“举一反三”,自读其他篇目的有关部分。先归纳后演绎,如果能联系到写作,就是最大的成功了。
但是,这里有一个问题不能回避,那就是各级教研机构违规组织的繁多的统考。我们设想的理想环境则是摆脱这种违规统考;当然,就期末统考而言,这样设计没任何问题。
(三)单元内部重构之探索
当今苏教版语文教材(必修二)(2008)第四单元标题为“慢慢走,欣赏啊”,令人费解。但其中的几篇写人的文章可以组成五个“微单元”,以之教会学生怎样写人。探索如下:
其一环境烘托:重点边城,拓展林黛玉进贾府、金岳霖先生、祝福
其二记叙线索:重点林黛玉进贾府,拓展篇目祝福、亡人逸事、金岳霖先生
其三典型事例表现人物:重点金岳霖先生,拓展林黛玉进贾府、亡人逸事、祝福、边城
其四细节描写,重点亡人逸事,拓展林黛玉进贾府、金岳霖先生、祝福、边城
其五肖像描写,重点祝福,拓展林黛玉进贾府、金岳霖先生、亡人逸事
如此,每个单元以一篇文章为“举一”,其他文章为“反三”,“反三”者,当然是略读。如果再联系到初中学过的一些典范文章,就能使学生比较深入地学会人物描写。
三、我们有进一步思考的必要
(一)“直线”与“螺旋”
学生能力的上升并非是一条直线,而是周期性的、曲线型的,呈螺旋式上升的轨迹。今天学习了一种能力,经过梳理和消化,得到了巩固;但由于受各方面条件的影响,难免会有所遗忘。如果再次对其进行“电击”,使大脑皮层再度兴奋,就会进一步巩固。如此几起几伏,此就能得到质的飞跃。
所以,我们教学中的单元重组,必须考虑到这个因素。就如初一学了倒叙,到初二初三甚至高中还要再度组元进行巩固性学习。这时候,就可以考虑知识能力的纵向联系,高年级再度组元的时候,就应该将当年学过的课文跨册重新组合进去,作为拓展延伸的内容。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也是对以往的复习。
(二)“深教”与“浅教”
近几年来,语文课堂教学的价值取向发生了倾斜。一些“专家”“大腕”认为阅读教学课是否优秀的标准必须是授课人是否深挖文本,是否找出新的解读角度,是否找出“弦外之音”……我们认为,这是一种“走火入魔”的倾向。
从理论上讲,大多数的文本既可深教,也可浅教。就如鲁迅的《祝福》,深教,可以带领学生分析致死祥林嫂的社会环境以及叙述人称的转换;浅教,可以带领学生学习文本的倒叙结构或肖像描写。“深”度必须适可而止,尤其是对文本“道”的挖掘,更要考虑到学生的理解程度。就如《背影》,如果解读为“这不是一个简单的‘父子情深’故事,这是一个‘祖、父、子、孙,又祖、父、子、孙的生命之水不息流淌、不断传递的故事’”,①就不仅仅是过“深”的问题了。所以,我们重新组元时必须科学地考虑“深”与“浅”的因素。
当然,“深”与“浅”本身就是相对的。有些我们认为很“浅”的东西,到学生眼里就是很“深”的内容。所以,我们在挖掘文本自行组元时,必须考虑学生因素,使自己的教学适应绝大多数的“平民”学生,让他们掌握哪怕是极小的一点,也是成功。
语文教师们,请尝试站在“语文”的立场上重新组元。用教材教“语文”,而不是教“语文”教材。此乃当务之急!
【注释】
①韩军.生之背,死之影: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背影》新解码[J].语文教学通讯,2012,(1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