阊门外街坊:山塘街8

标签:
文化阊门旧事山塘街五人墓 |
分类: 往事如烟 |
阊门外街坊:山塘街8
——金阊门旧事之四
我楚狂人
三、山塘街主要的文化遗存3
五人墓
五人墓在上塘街白姆桥西,青山绿水桥以东的一段极清幽的地段,门牌为阊门外山塘街775号,1956年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与周秦兄第一次寻访五人墓,已经是很多年前的事情了。虽说已经是省级文保了,当时五人墓还是住满了居民,混乱不堪。好不容易在杂物间挤进院落,五人之墓虽说没在草莱中,总算没有损坏。搬开了杂物始见碑记在壁,拭去尘封读之。后来,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后半,五人墓整修,住户搬出。但是整修后文管会又没有精力管理,长期托居委会代管。所以我每次带学生去五人墓,必与看门老太太打交道。
现在的五人墓,门口还是逼仄了一些,一扇小小的门,杨廷枢所书的“义风千古”的石坊挤在小小的院落,连拍张照片也困难。明堂里是高大厚重的墓碑,上书“五人之墓”四个大字,这是一个八岁孩子的手笔,大气磅礴。这个孩子长大后就是明朝末年的一代名相文震孟。这块碑是1981年整修时从墓门移过来的。
在明堂之侧有东西耳室,藏有明清以来的碑石数通,著名的《五人墓碑记》就藏在西耳室。
穿过明堂,迎面就是五人之墓,格局又太局促,简直就是顶着明堂了。五人之墓是并排一体的合葬墓,分别立着五块墓碑,中间是颜佩韦,两边分别是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一字横列,围以条石,东西长16. 87米,南北宽6米,高1.35米。
五人之墓西面,有一座独立的墓冢,这是苏州第一次市民运动领袖葛成之墓。葛成,一把蒲扇指挥一场秋毫无犯的市民运动,为苏人钦敬,尊称为“葛将军”,改其名为葛贤。所以现在的墓碑书写的就是“葛贤之墓”。晚年葛贤出狱,自愿为五人守墓。临死遗言,墓西向,自言“不敢与五人比肩”。
过葛贤墓,是一个小小园林,有池沼曲桥亭榭回廊之胜,极其清幽。池沼之后有“义风堂”这是祭奠五人义的地方。义风堂侧前方有碑亭,这就是那规制独特的方碑所在地。
多少年来,苏州人的吴侬软语似乎已经深埋了吴人的血性,专诸、要离、庆忌的视死如归的豪气已经随波远逝。但是,葛成的振臂一呼,五人的慷慨赴难,证明吴人的血性只是被深埋,根本没有消失。
明末苏州戏剧家李玉在他的名作《千钟粟》的结尾,呈现了苏州市民自发地蜂拥来到山塘,拉倒了魏忠贤祠堂的石坊,拆毁魏忠贤祠堂,安葬五人的场面。这在中国的戏剧舞台上第一次出现了群体齐唱的场面。这不是刻意追求,这是从肺腑中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