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生本”与“生本热”的“冷”思考4
(2015-05-26 07:05:46)
标签:
教育生本教育生本热冷思考 |
分类: 学术争鸣 |
对“生本”与“生本热”的“冷”思考4
(本文发表于《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5年第4期并收入第五届江苏教育发展论坛论文集)
【内容提要】“生本教育”只是对我国教育的传承,只是教育原则的实施;无所谓首创。目前我国普通教育界的“生本热”已经将“生本教育”推入歧途,违背了“教”和“育”的本原;严重影响了“教学相长”,尤其不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生本”所谓的教学效果也不过如此。我们的教育再也经不起折腾了,教育必须回归教育。
【关键词】教育;生本教育;生本热;歧途;理性思考
四、“生本”与教学效果
“生本”引以为豪的“教学效果”如下:
我们的一所实验学校——惠州市博罗华侨中学,参加生本实验6年,同时采取了很有特色的办学策略。其2007年300名参加美术高考的考生中有270人达本科线,其余上了大专线,其中5人上清华线(清华实录2人),上中央美术学院的有10人。参加生本实验3年的广州越秀区育才实验中学2007年中考成绩达到平均675.5分,居广州市中考成绩最佳之列,目前该校已经决定把10\18实验班在近期发展为18\18。参加生本教育实验的广州天河区华阳小学连续两年在语文、数学的学科查测中都获得了接近满分的平均分,如数学达到98.9分,40名学生18名满分。[16]
我们并不质疑这些数据的准确性,也不得不承认,到目前为止,分数还是教学效果的“硬指标”。但是,众所周知,实验班与普通班之间在硬件设施、师资配备、生源比例以及学生心理上往往有很大的差别,也就是说,促使实验班成功的外部因素不一定是“生本”。
另外,未曾“生本实验”的学校或班级难道就不能达到这样的成绩吗?就如在“很不生本”的“县中模式”下的江苏北部的一些学校,其高考达本率、考入清华北大的比率绝不逊色。
……
五、“生本”与教育回归
一种教学理念,由于行政的与非行政的力量的推行,过度地“热”了起来,自觉或不自觉地成了一种“模式”,不能不说是悲剧。就如“杨思模式”,硬性规定预习多少时间、新授多少时间、课堂练习多少时间,不能越雷池一步。这是在教师教学有困难,学生学习入困境中逼出来的举措;不幸的是这种模式入了某些好大喜功的领导的法眼,硬性推广。可惜教育一旦模式化,教育就死了。还有热遍海内外的“杜郎口模式”……本文不专门讨论这个问题,且打住。
“生本”,就其操作层面而言,无非是早就被人提出的“先学后教”。但是在我们这个浮躁的基础教育界,总喜欢提新名词,标新立异。今天这个模式,明天那个模式。仿佛没有新词就没有了教改。“教改”挖空心思翻花样,甚至以怪为美。但是教育毕竟不是时装表演,教育经不起折腾。
所谓“先学后教”,本来就是中国传统的教学原则。学生经过了蒙童时代的识字教育阶段后,进入书院就读,但主要是自学,然后就如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中所说的“援疑质理”——这,一定程度上就是如今被热捧的“生成课堂”。中国古代教育从来不是教师一言堂,教师只是韩愈所谓的“传道授业解惑者”。西学东渐以后,才有新式教育的课堂,才有了班级授课制,才有了教师一言堂的可能性。在上古和书院时代,教师开坛讲学,是难得的盛事,就像今天名教授开讲座一样。至于学生如何自学,如何“生成”疑问,如何“援疑质理”,就没有模式了,也不应该有模式。学生甚至可以在与教师辩论中提升自己,如宋儒杨时就是通过与老师二程的辩论,讨论张载的学说,获得“一分殊”的理解。这才是教育的真境界。
老子曰:“治大国若烹小鲜。”[17]小鲜者,小鱼也。如果煎小鱼而不停翻动,肯定就是一团糟了。老子的这句话就是反对治国者瞎折腾。教育何尝不是如此!人才是教育出来的,不是折腾出来的。试想科举制度一千几百年,基本上没有大变动,不是仍然人才辈出吗?所以,教改必须从不瞎折腾开始,不瞎折腾必须从不乱提新名词开始。——教育必须回归教育。
如果把“生本教育”看作是对传统教育遗产的继承和发扬,未尝不可;如果把“生本”教育当作是一条必须遵循的教学原则,恰如其分。但是千万不要神化,千万不要把它当作包治百病的神药,更不要搞成模式,使之过“热”,特别是不要把它搞成追逐“政绩”的工具。倘能如此,则幸甚。
——值得欣慰的是,如今,“生本热”在不少地方开始降温,这是理性的趋向,是教育的返璞归真。
【参考文献】
[1]郭思乐.教育正在走向生本——教育走向生本系列之一.[J].现代教育论丛.2001(03)
[2]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0
[3]孔丘.论语·雍也[A].诸子集成[C].上海:上海书店影印出版,1987.126
[4]王家伦,张长霖.语文学案:教育改革中的一个怪胎[J].中学语文教学,2012,(06)
[5]孟轲.孟子·尽心上[A].诸子集成[C].上海:上海书店影印出版,1987. 533
[6]许慎.说文解字(卷三下)[M].北京:中华书局,1963.67
[7]许慎.说文解字(卷三下)[M].北京:中华书局,1963.69
[8][9]许慎.说文解字(卷一四下)[M].北京:中华书局,1963.310
[10]蔡元培.教育独立议[A].高平叔.蔡元培教育论著选[C].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377
[11]潘菽.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1
[12]刘群.郭思乐和他的生本教育[J].人民教育.2008,(21)
[13]郭思乐.教育激扬生命[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229-230
[14]礼记·学记[A].(铜板)四书五经(中册)[C].上海:世界书局,1936.198
[15]孔丘.论语正义·公冶长[A].诸子集成[C].长沙:岳麓书社,1996.108
[16]郭思乐.谛听教育的春天[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91
[17]老聃.道德经[A].诸子集成[C].上海:上海书店影印出版,198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