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三要素”与平民作文教学的建构2
(2015-04-21 07:24:51)
标签:
教育写作教学议论文三要素 |
分类: 写作杂谈 |
议论文“三要素”与平民作文教学的建构2
王家伦
(《语文教学通讯》2015年4A)
(苏州大学文学院
【内容摘要】教学议论文与学术议论文是两回事,前者虽甚为低级,却是今后发展的基础。议论文三要素为教学议论文的要素,是中学生学习议论文写作的必须。中学语文教学没有培养写作精英的任务,能让中学生比较明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就是成功,这就是平民作文教学。事实证明,从三要素入手学习议论文,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关键词】议论文;三要素;教学议论文;平民作文教学
二、“真”三要素与“伪”三要素
潘教授认为“‘三要素’俱全未必就是好的议论文,有的很可能是最差的‘议论文’;‘三要素’不全未必不是好的议论文,有的可能是很好的议论文”。①这真是你不说我还明白,你越说我越糊涂了。
这句话的前半段犯了颇为严重的逻辑错误。所谓的“要素”,应该指“必不可少者”,所谓“必不可少”,当然指“没有不行”;就如人活着的要素是把肚子填个半饱,然而,填饱了肚子的人就活得很幸福吗?去商场买东西必须要付钱,不付钱就拿不走东西;但是,付钱不够也不能拿走东西。所以说必要条件就是必须付钱,而充分条件就是钱要够数。明眼人不难看出,潘教授将必要条件当成了充分条件。
至于这句话的后半段,其所犯错误更是莫名其妙。众所周知,论点是作者在文中的观点,“议论文”岂能没有观点?潘教授的《试论“议论文三要素”之弊害》发出了“震聋发馈”呼喊,认为议论文“三要素”的“流弊”必须肃清,这难道不是论点吗?议论文没有了论点,就如人没有了灵魂。众所周知,论据是支撑论点的依据,如果没有论据的支撑,论点如何能站得住?就如潘教授所谓的“‘三要素’不全未必不是好的议论文,有的可能是很好的议论文”,如果找不到可靠文章做依据,此观点就不能成立。众所周知,论证是通过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见过很多简单的“观点”加“材料”式的所谓“议论文”,其要害就是没有论证的过程。
没有了“三要素”,还能称为“议论文”吗?连最差的“文章”也称不上,岂能称为“很好的议论文”!打个或许恰当的比方,如果说一篇议论文是一个人,那么,论点就是他的脑袋,论据就是他的四肢,论证就是他的腰。这三者岂能缺一!当然,有了脑袋、四肢和腰的人不一定是健全的人。但是没有了这些就不能称之为“人”了。
为了肃清“三要素”的“流弊”,潘教授重构了“议论文三要素”,②谓“价值性:选题的机敏”“发现性:立论的超越”“说服性:说理的透彻”,“三要素”下还各自细分为几个小点,确实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确乎也很诱人。但是,请问,这是“要素”吗?是每一篇议论文不可或缺的“要素”吗?这样的标准,显然已经超过了高考“提高等级”的要求,四星级高中的大部分学生根本达不到这样的要求;我们平时也喜欢写些文字,但自我掂量,也达不到这样的要求。既然大部分学生甚至大部分语文教师都达不到,这些要求怎么能称之为“要素”呢?潘教授误将充分条件当成了必要条件。
练功必须从最简单的吐纳功夫开始,如果一开始就练高深武功,定会走火入魔。金庸武侠小说中因贪快冒进而练功走火入魔的例子比比皆是。
古人有“取法于上,仅得为中,取法于中,故为其下”之说,但我们认为,学作文直接“取法乎上”,学生可望而不可即,其结果很可能或是放弃,或是“走火入魔”,只得其形而未得其神。学习作文,更应该从“取法乎下”入手,因为“下”与学生的具体情况更为接近,学习它更能有所得。然后再“取法乎中”,再“取法乎上”。正如吴格明教授所言:“与论点的新颖、逼真相比,议论文三要素是更基础的东西,是议论文最基础的规范。没有论点,也就无所谓论点的新颖逼真;没有论据和论证方式,论点的真便无以保证。因此,语文课程在接受‘论点新颖’‘论点逼真’思想的同时,不能取消议论文三要素的知识。”③我们以为,潘教授重构的“三要素”实在并不是“要素”,而应该是一种高标,或者说是一种理想境界。
被潘教授批评的“旧”三要素其实是“真”三要素。潘教授重构的“新”三要素只能称之为“伪”三要素,“新”则“新”矣,可如此的创“新”,可真让人“汗不敢出”了。
[1] ※作者介绍
王家伦(1949——)男,汉族,江苏昆山人,文学学士,苏州大学文学院课程与教学论(语文)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中小学语文教学、语文课程。
张长霖(1948——)男,汉族,江苏苏州人,苏州市第五中学高级教师,苏州大学文学院教育硕士兼职导师。研究方向:中学语文教学、中国古典小说、苏州地方文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