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明朝思想简史4

(2015-01-26 13:44:07)
标签:

文化

明代

思想简史

王畿等

分类: 书有未曾经我读

明朝思想简史4

——明史札记之四十六

我楚狂人

明朝的思想界名人辈出,对后世影响极大。这些我已经在《心学大师王阳明》和《叛逆者李卓吾》两篇长文中说到了,这里把明朝的思想史简单梳理一下。

明朝的思想史大致可以分为这样几个阶段:

以刘基、宋濂为代表的明初思想家群体。

明朝中期王阳明开创的心学新局面,以及继承者王艮开创的“左派王学”泰州学派,直至泰州学派的激进派李贄的心学高潮。

明朝末年以“三大儒”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为代表的明末思想家。下面就把这几个阶段简单梳理一下。

一、明朝初年的思想界

明朝初年的学者以刘基、宋濂为首,其实还应该包括杨维桢、高启、方孝孺等等。从道统传承来看,明初学者还是承宋元理学的余绪,没有什么自己的东西。刘基、宋濂两大家,我已经在《刘基与宋濂》(明史札记之十一)说过了。补充几句,他们的学术观点基本上就是程朱理学的一套,没有多少自己的创见。重点说一说其他几位。

(一)杨维桢

杨维桢(1296—1370)字廉夫,号铁崖、铁笛道人,又号铁心道人、铁冠道人、铁龙道人、梅花道人等,晚年自号老铁、抱遗老人、东维子,会稽(浙江诸暨)枫桥全堂人。元末明初与陆居仁、钱唯善合称为元末三高士。元泰定四年进士,历天台县尹、杭州四务提举、建德路总管推官。元末农民起义爆发,杨维桢避寓富春江一带,张士诚屡召不赴,后隐居江湖,在松江筑园圃蓬台。有《东维子文集》、《铁崖先生古乐府》行世。

他的思想最引人注目的是其反叛传统的异端倾向。肯定人性的 自然,是其思想的核心价值范畴。他说:尧舜与许由虽异,其得于自然一也。(《自然铭·序》)意谓尧舜为圣人,许由作隐士,都出于自己的生活意欲,他们的选择并无高下善恶之分。《赠栉工王辅序》一文表达了同样思想,认为无论是医卜工贾,还是公卿大吏,谋生方式各异,但都有自己的生存意欲,所谓耕虽不一,其为不耕之耕则一也。他希望栉工王辅明白,自己和公卿大吏一样,大家都是为了吃饭,尽管方式不同,其间没有贵贱的区别。强调自然,当然和《庄子》有关系,但在杨维桢这里,已经全然没有避世和委曲求全的意识,而是用相当平淡的态度来看待人们在社会中的不同生活方式,表现出对自由的生活意欲的尊重。

杨维桢的思想,已经看得出后来“左派王学”王艮思想的痕迹,甚至李卓吾叛逆思想的痕迹。但是杨维桢主要还是一个文学家,他的思想不成体系,有零碎片段的感觉。

(二)方孝孺

方孝孺(1357-1402),字希直,又字希古,曾以逊志名其书斋,蜀献王替他改为正学,因此世称正学先生,江浙行省台州路宁海县(今属浙江宁波市)人。明朝建文帝重臣,著名学者、文学家、散文家、思想家。因参与组织削藩,反对并拒绝与朱棣合作,不屈而亡,被诛十族。福王时追谥文正。著有《周易考次》《宋吏要言》等篇。

方孝孺曾师从宋濂,文章、学问为宋濂诸弟子之冠。轻文艺,重教化,以明王道致太平为己任《太祖实录》及《类要》皆为总裁。惠帝建文元年(1399年)燕王朱棣发动争夺皇位的战争。惠帝廷议讨伐,诏檄都出方孝孺之手。朱棣夺位,迫其降并命草诏书,书"燕贼篡位"四字,朱棣要灭其九族,方孝孺说灭十族又何妨,朱棣就把方孝孺的老师一家也算上,为师族。当时受株连而遇害的达 847人。

方孝孺的政治活动及惨遭“灭十族”,我已经在《方孝孺的价值》一文中说到,不赘言。这里简单说一下方孝孺的思想。

方孝孺是一代大儒,是帝师。方孝孺的思想实际上就是《周礼》最核心的思想,那就是维护“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继承制”是维护封建社会根本秩序的核心,这也是孔子反复赞美吴公子季札的终极理由。方孝孺的这种思想,已经超出理学简单的名节观的范畴。也正因为如此,方孝孺才被称为“天下读书种子”。

舍身求法,这就是方孝孺的价值所在。

总的看来,明朝初年的思想家还没有形成自己的思想体系,基本上还是传承为主。也许这正在为后来的发展积蓄力量。

二、明中期的思想高潮

明朝中期,是我国思想史的一个高峰,其影响不下于北宋五大儒(邵雍、周敦儒、程颐、程颢、张载)的出现,也不下于朱熹和陆九渊。其原因就在于出现了一个王阳明和他的阳明学说,就在于王阳明开创的学术思想新局面。

关于王阳明,我在长文《心学大师王阳明》已做详细论述,不赘言。我只想再重复一句:王阳明对后世的影响,怎么估价也不会过分。

这里,我想从阳明学说的影响说起。

(一)王学的兴起

王阳明的学说以反传统的姿态出现,在明代中期以后,阳明学派的影响很大。他广收门徒,遍及各地。他死后,王学虽分成几个流派,但同出一宗,各见其长。他的哲学思想,远播海外,特别对日本学术界以很大的影响。日本大将东乡平八郎就有一块一生俯首拜阳明的腰牌。这些先不说。就说国内。他的弟子与心学影响了很多人,从徐阶、张居正、海瑞直到陶行知等,无不是一时翘楚。以平民思想家王艮为代表的“左派王学”更是把王阳明重视实践的精神发扬到了极致,甚至走向了近乎墨家的方向。作为一位思想家和教育家,王阳明的成就后人难以企及。

说阳明学说“反传统”,就在于他一反盛行数百年的程朱理学的“格物致知”的“致良知”的思想,主张陆九渊的“心即理”,而且较之陆九渊立足于“理”,王学更强调“心”。这样一来就有了人性解放的启蒙价值,这一价值非同小可。再加上王阳明身体力行的“行知合一”的思想方法,王学的生命力更加强大。王阳明著名的入门弟子如冀元亨、王龙溪、钱德洪、徐爱、王艮都是影响巨大的学者。特别是王艮,更是发展了王学,创立了被称为“左派王学”的泰州学派。

1.冀元亨

冀元亨(14821521),字惟乾,武陵人。笃信王学。举正德十一年乡试。从王守仁于赣,守仁属以教子。宸濠怀不轨,而外务名高,贻书守仁问学,守仁使元亨往。宸濠语挑之,佯不喻,独与之论学,宸濠目为痴。他日讲《西铭》,反覆君臣义甚悉。宸濠亦服,厚赠遣之,元亨反其赠于官。已,宸濠败,张忠、许泰诬守仁与通。诘宸濠,言无有。忠等诘不已,曰:独尝遣冀元亨论学。忠等大喜,搒元亨,加以炮烙,终不承,械系京师诏狱。明朝的特务政治殃及学人。冀元亨以宣传师门学说为己任,自己的发展并不显著。

2.王畿

王畿 (1498--1583)字汝中,号龙溪,学者称龙溪先生。浙江山阴 (今绍兴)人。为王门七派中“浙中派”创始人,著有《龙溪全集》二十卷。 王畿年轻时豪迈不羁。嘉靖二年(1523),因试礼部进士不第,返乡受业于王守仁。五年会试中式,未参加廷试,协助王守仁指导后学,时有教授师之称。为王守仁最赏识的弟子之一。八年赴京殿试,途中闻王守仁卒,奔广信料理丧事,服心丧三年。十三年中进士,官至南京兵部主事,曾任南京武选郎中之职,因其学术思想为当时首辅夏言所恶而被黜。罢官后,来往江、浙、闽、越等地讲学40余年。所到之处,听者云集,年过80仍周游不倦。认为良知是当下现成,不假功夫修正。知识与良知有别,知识不是良知,但在良知的作用下可以变为良知。其思想以四无为核心,修正王守仁的四句教。认为心、意、知、物只是一事,若悟得心是无善无恶之心,则意、知、物皆无善无恶。主张从先天心体上立根,自称这是先天之学。认为良知一点虚明,便是作圣之机,时时保住此一点虚明,不为旦昼梏亡,便是致知,而不注重致良知的功夫。很有点禅宗“顿悟”的意味。他强调自由自在的处世态度。黄宗羲认为其学说近于释老,这是一针见血的评价。其著述和谈话,后人收辑为《王龙溪先生全集》22卷。

3.钱德洪

钱德洪(1496—1574年)名宽,号绪山,浙江余姚(今宁波代管)人,明嘉靖十一年(1532年)进士。早年以课徒为业。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王阳明省亲归姚,德洪率子侄门生74人迎请于中天阁,拜王阳明为师,是王阳明之后儒家心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与王龙溪齐名。请授良知之学,四方知而来学者甚众,德洪成为王阳明的主要教学助手,王阳明奉旨出征广西,德洪主持中天阁讲席,人称为王学教授师。中进士后在京任职,嘉靖二十年,因抗旨入狱,在狱中仍学《易》不辍。出狱后,于苏、浙、皖、赣、粤各地讲学,传播阳明学说,培养了大批王学中坚。年70,始家居著述。79岁病逝。

德洪为学注重为善去恶的修炼功夫,对天泉四句教有独到见解。

4.徐爱

徐爱(1487年~1518年)字曰仁,号横山,浙江余姚马堰人,为王阳明最早的入室弟子之一,据说也是王守仁的妹夫(一说娶其妹王守让)。明朝正德三年(1508),进士及第。曾任祁州知州,南京兵部员外郎,南京工部郎中等职务。正德十一年(1516),回家乡省亲,不料第二年517日就在家乡去世了,终年三十一岁。徐爱生前期望为阳明出《传习录》,后钱洪德完成其遗愿。

徐爱为王阳明的爱徒,曾与阳明说起他的梦境:在山间遇一和尚,和尚预言他与颜回同德,亦与颜回同寿。后果三十而亡。阳明闻其死讯,大呼:天丧我!天丧我!他是一个典型的内圣型人物,可以说是王学的颜回。

王阳明提出良知之说,当时世人多未信。徐爱主要是阐释并进一步发展了良知之说,疏通辨析,畅其指要

王守仁曾评价:徐生之温恭,蔡生之沉潜,朱生之明敏,皆我所不逮。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