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阁连云说金山
(2014-04-23 06:54:04)
标签:
镇江金山传说旅游 |
分类: 天南地北 |
高阁连云说金山
——砥柱镇中流之一
我楚狂人
镇江名声,必称“三山”。所谓镇江三山就是指镇江的名山金山、焦山和北固山。但是若说名闻遐迩,镇江名胜必首推金山。是因为《白蛇传》吗?不知道。
天下名叫金山的大小山岭颇多,而以镇江金山名声最著。镇江金山何由得名?镇江金山原来还有泽心山、浮玉山、获茯山、龙游山、紫金山等名字,何由后来就叫做金山了?一说,古人把扬子江比作佛经中的“香水海”,把这座山比作《华严经》里的“七金山”,所以叫作金山。又一说,那是宋代王存的《九域志》中的说法,说是唐代高僧裴头陀法海云游来此,为修复寺庙,每日在山间披荆斩棘,一日挖到黄金。节度使宗室李錡造反,裴头陀暗示反情有功,于是皇帝敕令将山中所得黄金交裴头陀法海作修复寺庙之用,并赐名为金山。《九域志》言之凿凿,似乎更可信。
位于镇江市区西北部的金山是一座很小很小的山,海拔仅43.7米,相对高度也就30多米;占地面积也只有41.6公顷。比苏州的虎丘山还要小一点。但是镇江金山却给人以很雄伟的感觉。金山寺巧妙地依山而建,极具特色。从山下仰望,梵宫殿宇幢幢相衔,亭台楼阁层层相接,真如杜牧的《阿房宫赋》所云“檐牙高啄,钩心斗角”。寺庙与山体浑然一体,丹辉碧映,气势雄伟,蔚为壮观。山顶30多米高的慈寿塔如彩笔直指苍穹。金山建筑形成“寺裹山”的独特风貌。因此镇江流传着这样的话:“金山寺裹山,焦山山裹寺。”由于金山建筑给人特殊的视觉冲击,当年拍电影《天仙配》的时候选择金山作为天宫的外景地。那么金山的雄伟就可以想见了。
只是金山实在太小了,相对高度30多米的小山,顶着30多米的宝塔,总归觉得有点不胜重负。再说金山可以走走的景点也就是一眼可以看见的范围。金山真的太小了。但是小小金山大大有故事,北宋大名士佛印和尚曾任金山寺主持,与他的朋友苏轼在金山留下了多少趣事。更有韩世忠扼守金山与南下的金兵死战,巾帼英雄梁红玉击鼓助战,成为千古佳话。这样,金山就变大了。
说起金山,不能不说起法海和尚。我曾经写了一篇小文章《蒙冤千古的法海和尚》,文章里这样写:
一出《白蛇传》传唱千古,街谈巷议都为痴情的白素贞一掬同情之泪,而痛斥法海和尚妄作小人。民间传说甚至说法海和尚最后斗不过报仇的小青,躲到螃蟹壳里,千年来饱受蒸煮煎熬。这就是我们吃大闸蟹时的“蟹和尚”,其实就是螃蟹的胃,其形确似盘膝而坐的和尚。
历史上确有法海和尚其人,是唐朝时的禅宗高僧,而且也就是镇江金山寺创寺者。法海和尚出身名门,其父是唐宣宗时吏部尚书裴休,俗家名裴如海,所以人称裴头陀。少年时被他父亲裴休送入佛门,取号法海。法海出家后,领父命先去湖南沩山修行,接着又远赴江西庐山参佛,最后到镇江氏俘山的泽心寺修禅。但此时建于东晋时期泽心寺寺庙倾毁,杂草丛生。46岁的法海跪在残佛前发誓修复山寺。为表决心,他燃指一节。从此,法海身居山洞,开山种田,精研佛理。一次,法海挖土修庙时意外挖到一批黄金数镒(音“yi”,古代重量单位,20两为一镒),但他不为金钱所动,而将其上交当时的节度使李錡。李錡上奏皇上,唐宣宗深为感动,赦令将黄金发给法海修复庙宇,并敕名金山寺。从此泽心寺改名金山寺。现金山寺仍有法海洞,据传即修寺时所居的洞。法海是得道高僧,历史上从没有折散别人的家庭。据说法海曾驱赶一条白蟒蛇入长江,可能后人据此创作出了《白蛇传》,越传越奇,走了样了。今天镇江金山寺有法海洞,据说就是当年法海居住的地方。
……
有人说《白蛇传》是裴家的仇人恶意中伤的结果,就像《古镜记》中伤欧阳询一样。这恐怕也不可靠,因为《白蛇传》故事成形在宋代,与裴头陀的时代已经有相当一段差距了。我看还是以讹传讹,越传越离奇的结果。
倒霉的裴头陀,倒霉的法海。
以上是我的一家之说。
金山原在江中,清代道光年间才与镇江陆地相连,如今已经在闹市中了。算起来这个巨大变化也就是一百多年的事情。
雄哉,金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