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联办班的实验合作者8五、研究性学习的合作者1
(2014-03-06 08:13:42)
标签:
研究性学习实验理念教育 |
分类: 教育教学杂感 |
我联办班的实验合作者8
——我的教学伙伴之三
我楚狂人
五、研究性学习的合作者1
我在联办班的实验,其核心实验是“非智力因素开发”,而其主要的实验途径则是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这是中国开始于两个世纪之交的新一轮教育改革中出现的新名词,但是却是真正的“舶来品”,在美国称为“做课题”,陈克晓老师很熟悉;在德国称之为“项目引导教育法”,归入德国著名的劳技教育范畴。其实我国读者熟知的小故事“爱因斯坦的小板凳”就是一个很典型的“项目引导教育法”的案 例。“做课题”也罢,“项目引导教育法”也罢,中国的叫法“研究性学习”也罢,其教育思想的核心都一样,那就是摆脱工业化思维的“批量生产”,培养学生的个性化思维,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今后研究中国教育史的人会发现,这一轮课程改革是以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为先导的,是以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为新课改打下思想基础的,也是因为研究性学习课程始终没有能够突破功利主义的重围,不能得到真正意义的实施,直接导致新一轮课改走入歧途,事实上已经夭亡的。
可惜,中国真正懂得研究性学习的教育工作者并不多,而愿意自觉摆脱功利主义思想,摆脱“教育政绩观”的教育工作者更少。研究性学习就成了中国普教界的奢侈品。2005年,我曾经和上海晋元中学的赵校长交流过有关研究性学习的问题,赵校长是全国知名的研究性学习的专家,他对这门学科的生存状态并不乐观。
1998年,我开始了联办班的实验,开始了非智力因素开发的实验,当时苦于没有切入点。这时学校教科室主任毛昌宁老师约我一起到市三中听一节德国劳技教育专家讲授的“项目引导教育法”。这次讲座让我的眼前打开了一扇窗:这“项目引导教育法”不单单适合劳技,更适合人文学科。而这个“项目引导教育法”正是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的途径,也是我一直在苦苦寻找的切入点。于是我和毛昌宁老师热烈地讨论起来了,有了实验的想法。我的想法得到皇甫志新校长的全力支持,后来在实验途中我认识了市教研室的研究性学习的教研员朱望苏老师。
朱望苏老师是很有成就的学者专家,调回苏州之前曾任江苏省计算机研究所所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朱老师是教育世家出身,他在临近退休之际调回苏州是为了照顾九十多岁老母亲,苏州中学老校长许楠英老师。朱老师以他科学家的敏锐一下子找到了研究性学习这门课程的特性,提出了“三不”的定性标准,即“不以课堂为中心,不以课本为中心,不以教师为中心”,后来他又补充了一点“不以获得系统知识为目的”。这实在很是精辟。能够认识朱望苏老师这样的专家,是我的荣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