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评弹与莫后光
(2013-06-03 06:29:47)
标签:
苏州评弹祖师爷莫后光文化 |
分类: 苏州夜话 |
苏州评弹与莫后光
我楚狂人
苏州评弹的历史并不是特别长,一般以为大约成型于明清之际,也就是说大约四百多年的历史。古时艺人入行要拜祖师爷,所谓“谢谢祖师爷赏饭吃”。戏剧演员拜的是“老郎菩萨”,据说就是创建第一个演员培训机构梨园的唐明皇李隆基。如果从创建梨园这个角度看,李隆基的这个祖师爷倒也实至名归。那么评弹演员的祖师爷是谁呢?不是乾隆时期的名艺人王周士,也不是更早些,也是名气更大的柳敬亭柳麻子,而是莫后光。
莫后光是谁?圈内人士也许知道一二,而那些评弹听众也许就不甚了了了。莫后光(生卒年不详) ,明末松江(今属上海,当年属苏州府)人。业塾师,善说书。“莫后光三伏时每寓萧寺,说《西游》、《水浒》,听者尝数百人,虽炎蒸烁石,而人人忘倦,绝无挥汗者。”(见李延是《南吴旧话录》卷二十一)。柳敬亭曾师事之。著名诗人吴伟业(长诗《圆圆曲》的作者)写的《柳敬亭传》有这样的记载:“吾(按,即柳敬亭)之师乃儒者,云间(松江古称云间)莫后光。”莫的说书理论,如“在坐忘”,即演出时“忘己事,忘己貌,忘座有贵要,忘身在今日,忘己何姓名,于是我即成古,笑啼皆一”,莫后光对柳的书艺进步有很大影响(见周容《杂忆七传柳敬亭》)。
明末大思想家黄宗羲也有《柳敬亭传》,其中有这样的内容:
……
久之,(柳敬亭)过江,云间(指松江府)有儒生莫后光见之,曰:“此子机变,可使以其技鸣。”于是谓之曰:“说书虽小技,然必句(gōu,勾画)性情,习(熟悉)方俗(各地风俗),如优孟摇头而歌(优伶名孟,春秋时楚国人。擅长滑稽讽谏。楚国宰相孙叔敖死,他的儿子穷到砍柴为生。优孟于是穿戴上孙叔敖的衣服帽子,模仿其神态,摇头而歌,楚庄王大惊,以为孙叔敖复生。优孟趁机讽谏,庄王感动,把封地给了孙叔敖之子。此指模仿时神形兼备,惟妙惟肖),而后可以得志。”敬亭退而凝神定气,简练揣摩,期月(满一个月)而诣莫生。生曰:“子之说,能使人欢咍嗢噱(咍hài、嗢wà、噱jué,欢乐喜悦,大笑不止)矣。”又期月,生:“子之说,能使人慷慨涕泣矣。”又期月,生喟然曰:“子言未发而哀乐具乎其前,使人之性情不能自主,盖进乎技(用《庄子·庖丁解牛》语,即超过了技能的境界,达到了道的境界)矣。”由是之扬,之杭,之金陵,名达于缙绅间。华堂旅会,闲亭独坐,争延之使奏其技,无不当于心称善也。
……
根据上述种种,莫后光其人虽不是职业演员,但是有演出实践,有艺术理论,又有培养人才的经历,对苏州评弹艺术的成型和发展有着开拓性到的贡献。而且莫后光出身的云间,好歹属于苏州府。所以莫后光这个评弹祖师爷因该没有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