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真谛在哪里?4蜕变与回归

标签:
语文教学回归教育 |
分类: 教育教学杂感 |
教育的真谛在哪里?4
——老学生引起的回顾
我楚狂人
四、蜕变与回归
送走1989届学生,领导终于同意我的调回家乡苏州的请求了。从1979年第一次打请调报告,到1990年调回苏州,其中整整十一年,也就是相当于抗日战争加解放战争这么长的时段,好不容易啊。
最是对不起我的1992届的锦溪的学生。我担任了他们高一的语文课,却一直忙着自己的调动工作,没有好好为他们上课。对不起啊。
调回苏州之际,正是中国普教界语文教学最动荡的一段时间,当时几乎是对中学语文教学和高考语文全民声讨,“万炮齐轰”的局面,后来几年,甚至有人在报纸上大声疾呼:误尽苍生是语文!
呵呵!罪莫大焉!
从1979届到1992届,我始终在高中毕业班,我几乎成了“帮助学生骗分”的专业机器了。我不甘心这样下去。
于是,我在1992年暑假,第一次为了自己的课务问题向领导提出诉求:我不再在高三“把关”,我要正常循环教学。我心底里真想吼一声:我想做一个正常的语文老师!
1992级(1995届)高中学生是我任教以来第一次教满三年的学生,这是我成为正常的语文老师、正常的班主任的三年。所以我一直对1995届学生心存感激,因为是他们陪伴我完成了从高考抢分机器到正常的语文老师的蜕变过程。
也就是从这时开始,我的一些教育思路开始清晰起来了:我正式开始了“非智力开发”的教学探索,我进行了写作教学的探索,我开始了传统文化对学生人格熏陶的探索……
这三年中,我创办了学校文学社,并且从此开始义务辅导了十六年,让我们的文学社在省内闯出不小的名头。学生佳作发表了几百篇,学生习作结集出版,冠以“江苏名校作文”的名头。
在这三年里,我开始了学生口才的培养,通过课堂演讲、队式辩论等系列训练,让大多数学生的口才有所提升,我们的演讲和辩论获得很好的声誉。
我们与苏州市职工影评学会学会结对互动,写作了一批有质量的影评和书评。
我们进行了灯谜鉴赏和制作的兴趣活动,用灯谜为载体进行传统文化熏陶。
……
我把1992年到1995年的三年教学实践,看作是我作为一个教师的回归。我终于找到一个语文老师的感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