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届,震撼我心!

标签:
感悟随笔教育 |
分类: 教育教学杂感 |
1982届,震撼我心!
我楚狂人
近年来接连参加1980、1979、1982三届学生的毕业三十年聚会,也接连经受着一个老教师的心灵震撼。三十年前,正是“文革”后刚刚恢复高考的头几年,也是叶圣陶先生所说的高考时“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时候,我们那个普通的乡镇中学出不了几个大学生。三十年前,昆山这个当今炙手可热的全国百强县首富还是一个贫穷的农业县,我们的学生中午基本上就是靠2分钱的青菜汤和家里带来的老咸菜下饭。三十年前,我任教的乡镇中学还是处在闭塞的水网中,到最近的县城也需要乘坐三个多小时的轮船……同时,这三十年,也是昆山脱胎换骨的三十年,展翅腾飞的三十年。就在这历史难得的机遇中,我的这些没有学历或者学历很低的学生站立潮头,他们自学成才,成为公务员、教师、企业高管、身价不菲的民营企业家。虽说这是时势造英雄,毕竟他们是脱颖而出了。
但是,毕竟1982届学生给我的心灵震撼最为强烈,因为他们曾经被某些教师视为“次品”。我们的1982届学生,是昆山初中“二改三”的第一届初三学生,也是昆山最后一届高中两年毕业的学生。他们在初二进行了分流,成绩好的进了高一,也就是1981届;成绩差的进初三,也就是后来的1982届。所以1981届和1982届在初一初二时是同一届,难怪1981届对1982届有点傲气,他们算是筛选出来的。所谓成绩好坏,主要就看数理化,毕竟那时是“科学的春天”。
我这个热血沸腾的仅有四年教龄的新教师在1980年9月迎来了这样一批心情压抑的学生。所以1982届学生有几个特点:学生数特别少,一届分成两届嘛;女生特别少,初中女孩心智成熟早,成绩好的多,挑走了;中途退学的特别多,对自己参加高考的信心不足。好在,这届学生的语文基础并不差,语文学习的兴趣也不低,也许正是我这个语文老师的幸事。面对这批心理压力大,甚至心灵深处有点自卑的学生,我能做的就是打气,不断打气,我想让他们明白,自己比别人不差。我给这批学生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人必自助,然后天助之。
这一届的王同学几乎成为传奇,他是学校历史上第一位选上空军飞行员的,与今日航天英雄费俊龙同一批。但是,最后因为鼻子的原因没有飞上天。他告诉我,他在不对拿到了学历,现在在昆山某银行工作得很舒心。他说自己爱上了文学,《红楼梦》读了五遍。
三十年后的今天,学生给我讲得最多的是他们离校后不断自学奋进的经历:身价千万的民营企业家丁同学刚从北京学彩色回来,他说自己提前半年退学就业后,至今用在充电学习上的经费不下30万。他说自己的儿子要给别人打工,不能坐享其成。主持会议的朱同学说,他的学习进修从没有间断过,文书、企业管理等等,一一学过来。有自考会计师的,有自考经济师的,有自考政工师的,好几位都拿到自学学历后担任了基层的主要管理工作……总之,也许除了没有出个把高官外,这一届与其他几届相比,一点也不差。三十二年前他们被人为地淘汰了一次,三十二年后他们用自己的努力证明自己是生活的成功者。
1984年后我曾任教的那所乡镇中学进入了迁入古人后去来者的辉煌期,成为苏州高考的一个奇迹,一度来客如云,慕名转学来校者络绎不绝。我们这些亲历辉煌的教师们也在成功面前有点迷失了,更多地是关心考取了多少名牌大学,而较少关注学生成为怎样的人。直到1990年我调回苏州任教,再一次接触普通中学的学生我才重新审视教育的真谛。1982届学生给我这个老教师的心灵震撼之大难以言表,因为在这批学生身上,我彷佛找到了一个答案:教育不是只要分数,教育是培养人,培养人的精神。教育是公平的,不要轻言淘汰。
带我回苏州家里的陆同学从事着时新的“美丽事业”——种头发,他自信满满地介绍着自己的奋斗,展望着自己的发展。我在1982届绝大多数同学身上看到了这种自信的光彩。我想,这才是人生最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