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即将任高三语文的年轻老师谈谈心1
(2012-08-24 06:53:39)
标签:
教育语文感悟随笔 |
分类: 教育教学杂感 |
和即将任高三语文的年轻老师谈谈心1
我楚狂人
最近,有几位网友对我说,即将担任高三的语文课,颇有些兴奋,又颇有些惴惴不安。看得出,说话的都是比较年轻的朋友,如我辈这样“身经百战”的老家伙,面对高三课务,自然是云淡风轻了。其实,初任高三课务,兴奋也属正常,毕竟这才是完成了高中教学的循环;但是惴惴不安则大可不必,高三课务也不是那么可怕,要有一颗平常心。
下面说说我担任高三语文课务的一些心得,与年轻的同行朋友交流,以期抛砖引玉。
一、了解行情,少做无用功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进入高三,抓应试是理直气壮的,不必羞羞答答遮遮掩掩。抓应试就要了解行情,对症下药,少做无用功。
1.了解考些什么
了解行情,首要的是要了解考些什么。如果连高考语文考什么也不清楚,那么备考就成了盲人骑瞎马。高考语文似乎最难捉摸,有人无奈地说:“教的不考,考的不教。”其实没有那么玄,还是有踪迹可寻的。这个踪迹就是近三年的本地试卷。因为各地出卷都有其顽强的持续性(除非当年试题出了大问题,民愤很大),形成了自己的个性。因此接任高三语文课务,首先要拿出当地使用的前三年高考语文试卷来好好研究。注意,其他地方的高考卷不必花大力气研究,这与本地行情不一致。
面对前三年的本地高考试卷,研究些什么?一是题型。各地高考卷的题型相对稳定,结构也相对稳定。读了三年同类考卷,应该知道本地试卷的题型和结构了。这就不多说了。二是试题取材习惯。各地试题取材都有自己的习惯,如江苏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不用二十四史的传记(包括略经删改的二十四史人物传记),认为出题点不好找,而且文章往往不够完整。江苏的文言文阅读材料多选名家名文,这就与全国卷和全国大多数地方选用二十四史人物传记的习惯不一样了。同样的,如果江苏的老师习惯地以二十四史人物传记为训练材料,训练方向就偏了。毕竟人物史传的行文习惯更刻板,更规范些。再如,浙江的作文题多喜欢带点哲理味,那么浙江的老师训练作文时应该更注重学生的哲理思考。以上两点是最主要的,其他的可以慢慢悟。
2.了解什么能拿分
要了解什么地方拿得到分,什么地方拿不大到分。根据我多年的对比分析,现代文阅读、古诗词阅读这两道题得分率总体偏低。但是还有一个数据,那就是我把某地最好的班级和同一地中间状态的班级对比,这两题的得分率的分差并不大,甚至是相近。也就是说,这两道题不是造成分差的原因。不是说连现代文阅读材料的原作者都回答不出高考阅读题吗?既然如此,这些地方化一般的力气,知道大致的解题思路就可以了。相反,如文言文阅读,特别是文言文句子翻译,训练和不训练大不一样,这就是要花大力气训练的要点之一。其他如语言运用,只要训练得法,立竿见影,这是投入最值得的得分点之一。诸如此类,要心里明白。
3.了解自己学生的真实情况
了解自己学生的情况,不能依仗高一高二的原始分数。原因很简单,高一高二和高三完全是两回事,高三将会重新排队。高一高二的统考是为了促使学生重视教材,所以会扣住教材。相反,高考要引导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不会迁就于教材,就会“考的不教,教的不考”。所以我一直开玩笑说,高一高二语文考谁更用功,而高三则是考谁更会读书。
可以通过一次摸底考了解自己学生的现状,包括学习习惯,思维特点,薄弱环节等等。了解学情不是分数排队,而是对人的了解,然后提供有针对性的帮助。如我曾经的一位学生,错别字问题严重,但是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能力极强。帮助他克服了错别字,就写出了一流的作文。
说到底是学生进考场,我们只是场外指导。指导要有针对性,针对性来自对学生真实情况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