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抗倭名将俞大猷9

(2012-08-23 07:46:13)
标签:

人文/历史

文化

分类: 书有未曾经我读

抗倭名将俞大猷9

——明史札记之二十九

我楚狂人

九、武学奇才

在古中国,传得神乎其神的武术,真正有历史记载的武学家并不多,明代名将俞大猷和戚继光就是有记载的武学名家。

在河南省嵩山少林寺对面有一座十方禅院,院外竖立一方《新建十方禅院碑》,碑文系俞大猷于万历年间所作。

据碑文载,嘉靖辛酉年(嘉靖四十年,1561),俞大猷自北方云中奉命南征,途经河南。因素闻“河南嵩山少林寺有神传击剑之技”,故特别造访少林寺。所谓“击剑之技”,即棍术。寺僧自负其技,有一千多人参加棍术表演。俞大猷观摩后,发现少林寺僧的棍术 “已失古人真诀”,并明告众僧。众僧表示愿意接受指教。俞大猷告知众僧,学习棍术必须掌握总诀,即刚柔、阴阳、攻守、动静、审势、功力、手足等动作的运用。而这些真诀,非经数年之苦练,是不能领会的。于是,住持小山上人即“择其僧之年少有勇者二人,一名宗擎,一名普从”,随俞大猷南征学习棍术。同时,俞大猷又发现少林寺对面的山势奇特,向小山上人建议顺山势建一座小院,以增少林寺之胜。

宗擎、普从二僧随俞大猷南行,让其“出入营阵之间”,教给少林真诀和《剑经》(实为棍经),“时授以阴阳变化真诀,复教以智慧、觉照之戒。”三年艺成,二僧请归,令“以所授之教转授寺众,以永其传”。这就是武术节所说的“还传少林”的故事。

俞大猷写《少林寺僧学成予剑法告归》一诗赠别宗擎、普从二僧,诗云:

“神机阅武再相逢,临别叮咛意思浓;

剑诀有经当熟玩,遇蛟龙处斩蛟龙。”

万历丁丑年(1577年),适俞大猷在北京神机营提调兵车。忽有一僧人求见,即宗擎。宗擎禀报云:“回寺以剑诀、禅戒传之众僧,所得最深者近百人,其传可永也。”俞大猷甚喜,“复授之剑经,勉以益求其精之意”。并赠诗一首《诗送少林寺僧宗擎》,云:

“学成伏虎剑,洞悟降龙禅。杯渡游南粤,锡飞入北燕。

能行深海底,更陟高山颠。莫讶物难舍,回头是岸边。”

后有嵩山少林寺僧普明到北京拜见俞大猷,禀报小山上人有志创建一小院事,但因“未就而化”。住持幻休大师“欲踵其事”,命普明主其事,来京师劝募。顷之,小院落成,称“十方禅院”。普明请求俞大猷为其撰写创建碑记。俞大猷念此举意义有四:其一,愿天子圣寿万安;其二,愿四海民物康阜;其三,愿四方游僧有其栖所;其四,愿古人棍术真诀经宗擎又传少林寺,“以待忠义之士,有时取卫社稷之用”,非特增旧之胜而已。又题碑额云:《新建十方禅院碑》。

今碑仍竖院外。而泉州洛江区俞大猷纪念馆亦塑宗擎侍于俞大猷塑像右侧。

俞大猷和戚继光丰富和发展了遗留在福建的少林拳,现称为南拳。俞大猷传下了荆楚长剑和与杨家枪混合而成之俞家棍法,编写了《剑经》,详言棍法要义,授于各兵将。

《剑经》成于1557年,俞大猷将《剑经》与《兵法发微》,连同他的老师赵本学所著的《韬铃内外编》,合辑成为《续武经总要》。《剑经》实际上是讲棍法及长兵器的用法。内容包括“剑(棍)”、“射”、“阵”三法,俞认为“棍为艺中魁首”。强调随时以“奇正相生”的变化,以静制动,后发而先至,在敌“旧力略过,新力未发”时,施以突击,“打他第二下”,“刚在他力前,柔乘他力后,彼忙我静待,知拍任君斗”。戚继光称赞《剑经》:“千古奇秘尽在于此,近用此法教长枪收明效,极妙!极妙!”

俞大猷是明代中叶著名的民族英雄、抗倭名将、儒将、武术家、诗人、兵器发明家,《明史·俞大猷传》曰:“大猷负奇志”,“忠诚许国,老而弥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