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倭名将俞大猷1
(2012-08-15 06:36:01)
标签:
人文/历史文化 |
分类: 书有未曾经我读 |
抗倭名将俞大猷1
——明史札记之二十九
我楚狂人
东南抗倭战争中最负盛名的名将是是俞大猷将军和戚继光将军,时称“俞龙戚虎”,令倭寇闻风丧胆。前面我已经专文介绍了戚继光,这里说说俞大猷。说起来在后世的评论上,对俞大猷与戚继光的评价如同对韩世忠与岳飞的评价一样,似乎有失偏颇。韩世忠的战功和作用更大于岳飞,但是宣传上总把岳飞当做抗金第一主将。这个也许还因为是同情岳飞遭冤屈的缘故,还有一说。但是俞大猷与戚继光呢?俞大猷无论从资历、地位和战功都不逊于戚继光,甚至还在戚继光之上,为什么如今说起抗倭就联系上戚继光,而忽视了俞大猷呢?不得其解。看来历史人物也是有幸有不幸啊。
俞大猷(1504——1580,即生于明弘治十六年卒于万历八年)年长戚继光24岁,字志辅,又字逊尧,号虚江,福建泉州北郊濠市濠格头村人,享年七十八,赐祭葬,赠左都督,谥武襄。俞大猷历仕明代三朝,戎马生涯四十七年,一生坎坷,几起几落“时而受重用,名声显赫;时而受贬责,沦为囚徒”,四为参将,六为总兵,身经百战,战功显赫。
一、弃文从武
与戚继光相似,俞大猷也是祖籍凤阳的大明开国功臣的后代,世袭泉州卫百户。但是青年时期的俞大猷却有志于儒术,五岁时即在家乡濠市入塾读书,十岁随家迁居泉州城内北隅(其遗址即今泉州侨中),与邓城、汤克宽等同伴读书于清源山清源洞。十五岁进文秀才,与李杜、薛南塘、史文斋、史礼斋等十余人继续读书于清源山紫泽书院,人称十才子。毕竟武将世家出身,此时俞大猷习武于清源洞,清源山至今遗有其练胆石。据说为练胆量,俞大猷常登巨石下跳。现在泉州清源山虎乳泉畔下,尚有俞大猷手书的“君恩山重”四个大字。
当时泉州学风炽盛,俞大猷先后拜王宣、林福、军事家赵本学等人为师,王、林、赵三人均为当时泉中名师,且是明代前期闽学著名代表人物蔡清之弟子,俞大猷对三师之意均能默契神会,融会贯通,尤能阐其所未论。在师承关系上,俞大猷乃名儒蔡清之二传弟子。儒学的扎实底子,使俞大猷成为大将,而不仅仅是战将。俞大猷从三师学习《易经》与兵书,皆得三家所长。后又从师精通荆楚长剑的同安南少林高手李良钦学剑术、棍术和骑射,时人称其“剑术天下第一”;跨马疾奔,引弓飞矢,百发百中。
俞大猷终于没有成为儒学大师,回归了武将家风的道路。嘉靖元年(1522),俞大猷二十岁,其父俞爱松死。因家贫,俞大猷被迫弃儒就武,袭世职百户。但俞大猷并没有而中断儒学的修习,他继续向理学名师请教,与旧友切磋,这些学术活动保留在他与师友往来的书信中。即使蒙冤身系诏狱,俞大猷仍与同狱难友相互赋诗,讲理言事,张扬慷慨,一如平时。戎马生涯中还参与了闽学与王学的争论中。
嘉靖十四年(1535),俞大猷参加武举会试,写了一篇名为《安国全军之道》的策论,深受兵部尚书毛伯温的赏识,举第五名武进士,由百户世职,升署正千户,守御金门所。俞大猷正式开始了自己的戎马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