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将戚继光1
(2012-08-09 08:17:51)
标签:
人文/历史文化 |
分类: 书有未曾经我读 |
名将戚继光1
——明史札记之二十七
我楚狂人
张居正在其执政时期,重用了名将戚继光和李成梁练兵巩固北方边防。戚继光可以算得明朝中期的第一流名将。戚继光(1528年11月12日-1588年1月5日) 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卒谥武毅,山东登州人。在抗倭战争中与名将俞大猷齐名。
一、戚继光与抗倭战争
戚继光成名于抗倭战争。自元末明初以来,日本浪人经常成群结队骚扰我国东南沿海,危害极重。
中国古代称日本为倭,因此来自日本的海盗就称为倭寇。倭寇在我国东南沿海四出抢掠,常分成几队、十几队甚至几十队,以当地奸民为向导,用海螺号互相联络。大多用武士刀,杀伤力极强。擅长近身格斗、火枪射击,惯于设伏偷袭,常用川字或一字长蛇阵。由于当时明朝军队腐败,开始时明军常吃败仗。明朝建立时,日本正处于南北朝时代(1336-1392),南、北朝廷及守护大名除互相争战外,还不时侵扰中国沿海。北朝统一日本后,失败的南朝武士流落海上,对中国沿海的侵扰更趋严重。到嘉靖时期(1522-1566),由于明政府停止对日贸易,倭患之祸达到顶峰。
明初朱元璋的禁海政策有很大原因就是要对付倭寇,但是消极的防御政策不能根治倭患,相反,倭寇逐渐演变成军事化有建制的形式入侵,为害尤加惨烈。明中叶以来,抗倭已经成为东南沿海的主要防务工作。我们今天还能见到抗倭战争的遗迹,如苏州大学文学院大楼后面高耸的方塔就是当年抗倭战争时的瞭望塔。台州府城(今浙江临海)的“江南小长城”就是戚继光修建的抗倭设施。戚继光就是在抗倭战争的战场上成长起来的一代名将。
戚继光的父亲戚景通为功臣之后,世袭山东登州卫指挥佥事,戚继光就出生在其父任所,山东微山西北的小镇鲁桥。嘉靖二十三年(1544),戚景通因病去世,十七岁的戚继光袭任父职,做了登州卫指挥佥事。二十五年(1546),分工管理本卫所的屯田事务。二十七年(1548)至三十一年(1552),奉命率领卫所士兵戍蓟门(今北京市东北),春去秋归,每年一次。二十八年(1549)考中武举,次年进京会试,正逢蒙古俺答汗兵围北京城,戚继光临时守卫京城九门,并两次上书陈守御方略。三十二年(1553),被提升为都指挥佥事,管理登州、文登、即墨三营二十五个卫所,防御山东沿海的倭寇。到任以后,戚继光整顿卫所,训练士卒,严肃纪律,使山东沿海的防务大大改观。
因为浙江倭患严重,嘉靖三十四年(1555),戚继光被调任浙江都司佥书,次年升任参将,镇守宁波、绍兴、台州三府。此后,戚继光多次与倭寇作战,先后取得龙山、岑港、桃渚之战的胜利。实战过程中,戚继光认识到明军缺乏训练,作战不力,多次向上司提出练兵建议,最后得到批准。三十八年(1559),戚继光无意目睹到义乌矿工与永康矿工打架的场面(几万人打架),戚继光惊呼:“如有此一旅,可抵三军。”戚继光招募了近4000人新军,进行了严格的训练,这就是著名的戚家军。次年,戚继光针对沿海地形多水泽、倭寇小股分散的特点,创立针对倭寇的川字阵和一字长蛇阵的攻防兼宜的“鸳鸯阵”。四十年(1561),倭寇大举进犯浙江,戚继光在台州十三战十三捷,基本平息了浙江的倭患。台州大捷,戚继光被提升为都指挥使,「戚家军」也闻名天下。
嘉靖三十九年(1560)后,倭寇由于在浙江受到沉重的打击,转向福建,活动更加猖獗,一支筑巢于宁德城外海中的横屿(时人称夺命岛),另一支筑巢于福清的牛田,形势非常危急。嘉靖四十一年(1562),戚继光受命入闽剿倭,先后荡平横屿、牛田、林墩三大倭巢,随后回浙江补充兵员。戚继光刚离开后,倭寇就相互庆贺说:“戚老虎去,我们还怕什么!”活动又猖獗起来,攻占兴化府(现在的福建莆田)城,随后又据平海卫为巢。四十二年(1563),戚继光再次抵达福建,于平海卫大败倭寇。随后率军解仙游之围,灭山贼吴平于南澳,基本平息了东南沿海的倭患。其间,历时十余年,经大小八十余战,东南倭寇遂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