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语文低分的启示2
(2012-04-04 07:44:50)
标签:
感悟随笔教育语文 |
分类: 教育教学杂感 |
江苏语文低分的启示2
我楚狂人
吴锦老师重点说到的还有鲁迅作品的问题。首先是填空题:
4.为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学校拟在校园网上主页增设“辛亥英烈”专栏。请写出鲁
迅小说中以秋瑾为原型塑造的辛亥志士形象姓名及作品名,并为该专栏写一段不超过25个字的按语。(5分)
(1)姓名——作品名——
(2)按语:——
问题出在(1)小题。这个近乎常识填空题竟然难倒了一大批考生,于是一些反对学鲁迅作品的人乘机在网上一片骂声。其实《药》这篇经典之作并没有真正退出江苏的语文教材,在所谓“读本”的“读本”里有,但是我们一线教师连“读本”也无暇顾及,罔论“读本”的“读本”了。吴锦老师以为,这是我们阅读面太窄,不说课外的,就是“读本”和“读本”的“读本”也顾不上了。其实这要问各级统考组织者,他们要考的是教材,而不是“读本”,更不是“读本”的“读本”,所以这能化大力气“死揪”教材,据说课时还很紧张。不读“读本”和“读本”的“读本”,非不为也,是不能也。
鲁迅作品除了考这道2分填空题,还考了一道18分的阅读题,文本时选自《华盖集》的《挖与捧》,整卷考了鲁迅20分,于是一片骂声。考鲁迅而遭骂,实在毫无道理。但是偏偏这就是事实。年轻的同行告诉我说,现在中学语文界有个顺口溜:“一怕文言文,二怕周树人,三怕写作文。”好奇怪!拿掉了文言文、周树人、写作文,语文还能“身存几何”?但是这“三怕”确实存在,我看首先是存在于我们的语文教师中。
怕文言文和周树人,有一个常见的论调,就是“阅读文本要贴近学生的生活”。这种论调初一听铮铮有词,仔细一想根本是无稽之谈。我们的语文教学,应该是经典语言的传授,而不是时文教学。进入教材的文本应该是经受了时间考验的,而不是趋时媚俗的。俄罗斯人读普希金、托尔斯泰,法国人读雨果、罗曼罗兰,德国人读歌德,我们读鲁迅有什么不对!如今热炒了半天的张爱玲们,与鲁迅的成就是不可同日而语的,除非你是故意看不见。我到日本去,日本人说起李白,说起鲁迅,就是一脸的崇敬。人家那叫做懂得敬畏。而我们的那些没有读过几本唐诗宋词、明清小品和鲁迅作品的所谓学者所谓教授,信口雌黄,那叫做无知者无畏。
有人喜欢跟风,一会儿热炒张爱玲,一会儿热炒梁实秋;一会儿批判鲁迅,一会儿批判叶圣陶。但是说到底既没有看过多少张爱玲和梁实秋,也没有看过多少鲁迅和叶圣陶,都是“某某专家说的”。所以,我认为要解决中学语文教育界“三怕”的问题,还得提倡语文老师自己读书,读原著,读完原著自己思考。只有愿意读书的语文老师才能带出愿意读书的学生来,只有愿意读书的语文老师才能救语文。因为语文课说到底就是教会学生自己读书,仅此而已。
所以,吴锦教授以为学生的阅读面太窄,这是完全中肯的见解。但是,问题的根子在哪里?统考吗?大学中文系不教学生自己读书吗?教材本身媚俗减少鲁迅和文言文份额吗?还是其他的什么?我看都是都不是。说到底就是全社会的浮躁心理在语文教学中的折射。
要让学生自己读书,要克服语文“三怕”,就让我们语文老师先静下心来读书。读什么暂且不问,静下心来是首要解决的问题。读过几年书,在回过头来看“三怕”,会觉得很可笑。
关于作文和低分的其他启示留到今后说,先说这两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