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场》序
(2012-04-05 07:53:43)
标签:
教育感悟随笔 |
分类: 教育教学杂感 |
《教育场》序
我楚狂人
《教育场》是我从2008年酝酿至今的一个构想,也是我三十多年教学生涯的一次总结,我想找到一些教学的规律,也想与同行们探讨一些问题。我初次产生“教育场”这个想法是在2003年,那是与一位年轻教师陈春华老师交谈时想起的,当时我提出,成功的课堂应该是一个场,师生在课堂里应该产生“场效应”。后来几年由于工作忙,穷于应付事务,未能深入想下去,直至2008年临近退休才有静下心来思考问题的心境。如今我退休已经整整三年了,我以为自己已经完全静下来了,可以冷静地思考一些问题了,所以动笔写这个拖欠已久的《教育场》。
何谓“教育场”?我以前在一篇小文章里曾经这样解读过:
我这里的“场”不是广场的场,也不是戏场的场,更不是生意场、官场的场,我这里的“场”应该是电场、磁场的场。物理学的场理论是建立在基本粒子的基础上的,在“场”内,每一个基本粒子都在运动,都在相互作用,都在表现出在“场”外不可能表现出来的异乎寻常的活跃,于是便共同具备了异乎寻常的能量。这就是场效应。
我们的教室应该是一个场,我们在一切教育活动中都应该努力去营造一个场,我们每一个学生,包括我们的老师都是这个场里面的基本粒子,我们在这个场里互相作用着,甚至互相碰撞着,在这种相互作用包括相互碰撞的过程中我们空前活跃,我们的潜能充分表现出来。这就是教育的场效应。
以上就是我对“教育场”的基本解读,我今天还是这样认识。
我想,读了上面这两小段文字,大家已经可以找到我所追求的教学的境界了。我就是希望在课堂上师生都充分活跃起来,相互启发,相互碰撞,激起思想的火花,最大限度激发潜能。我想,人才也就在这样的环境里成长起来了。
我的这一想法,源于1998年到2001年的一次教育实验,也就是我们学校与苏州中学联办实验班的那次实验。那是一次成功的实验,简单说起来,就是以普通中学的生源创造了重点中学也难以企及的成绩。看一些数据:
我们班的入学分数线只是我们同类学校二中普通班的分数线,而且还有18人低于分数线。我们两个班共108个学生,高于当年入学分最低的省重点三中入学线的仅15人。我们的最高分仅是苏州中学扩招的立达班的最低分……
……
三年中,我们的学生硕果累累,他们在各方面取得长足的进步:他们的吴文化研究成果在全市展示并获得大学教授等专家的高度评价,他们获得了包括“第十五届华东六省一市作文大赛”一等奖、江苏省作文大赛一等奖、江苏省英语竞赛一等奖等几十个奖项,他们的作文和英语小作文在正式刊物上发表数达300多篇,他们(两个班作为一个整体)连续两年评为“苏州市优秀学生集体”……
最令人欣喜的,不是这些学生在高考中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这两个普通中学生源的班级,本二以上上线率达到76%,本一率36%(本三率几乎百分之百),这本身是叫人难以置信的成绩。而是这些学生获得了非凡的持续发展的能力,自他们进入高校开始,他们就显示了与众不同的环境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而这些能力帮助他们离开高校后持续发展,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这三年,我们没有加班加点,我们开展了比同时学生多得多的活动。但是我们成功地唤醒了学生渴求成功的心,点燃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火。他们始终是自己学习的主人。他们自信、从容、坚定地去追求自己心里的梦。这就是首届实验班与众不同的地方,也许这就是叶圣陶先生说的“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的境界。
以上这些,就是我们1998年——2001年三年实验的最浓缩的小结。我现在回想起来,这两个班级已经初步形成了“场”。这次实验证明了“场效应”的威力。
那么我现在要讨论的就是如何营造场的问题,以及如何产生场效应的问题。我愿我的这些构想能让教育界同行们有讨论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