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郑和下西洋之谜1

(2012-02-10 08:08:34)
标签:

人文/历史

文化

分类: 书有未曾经我读

郑和下西洋之谜1

——明史札记之二十

我楚狂人

郑和下西洋是我国史学家津津乐道的盛事,有人说这体现了中国当时领先于世界的科技水平,有人说这体现了当时中国称雄于世界的国力。但是就是没有想想为什么会有郑和下西洋这件事?历史上世界各国进行远洋探险都不是单纯的冒险活动,有的是进行海外掠夺,形如海盗,这个情况,欧洲常见。有的是为了进行经济贸易,或者是经济侵略,如英国的东印度公司。有的是为了获取新领土,如所谓“发现新大陆”。真正的为了“友好交流”的是没有的。这样,郑和下西洋就显得格外另类了。

郑和何许人?郑和出生于明洪武四年(1371年),原名马三宝。洪武十三年1381年冬,明朝军队进攻云南,时马三保10岁,被掳入明营,被阉割成太监,之后进入朱棣的燕王府。在靖难之变中,马三保在河北郑州(在今河北任丘北,非河南郑州)为燕王朱棣立下战功。永乐二年(1404年)明成祖朱棣认为马姓不能登三宝殿,因此在南京御书“郑”字赐马三保郑姓,改名为和,任为内官监太监,官至四品,地位仅次于司礼监。宣德六年(1431年)钦封郑和为三保太监。简言之,郑和是朱棣的亲信,是靖难之役战功赫赫的功臣,是权高位重的大太监。这在倚重太监的成祖朝那是非同小可的权势人物。

从明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9月)至宣德八年(公元1433年),郑和先后率领庞大船队七下西洋,经东南亚、印度洋,亚洲非洲等地区,最远到达红海和非洲东海岸,航海足迹遍及亚、非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这七次航行的规模之大,人数之多,组织之严密,航海技术之先进,航程之长,不仅显示了明朝国家的强大,也充分证明了郑和统帅千军的才能。宣德八年(1433年)四月郑和在印度西海岸古里去世,赐葬南京牛首山。

我曾经到过太仓市浏河镇参观了郑和纪念馆,太仓市浏河镇是郑和下西洋的出发地。看到了郑和船队的舰船吨位之大,船只数量之多,船员人数之众,航行线路之长,都是教人咋舌的。即使在经济上算账,也只有倾国家之力才能办成的大事。

郑和七次奉旨率船队远航西洋,航线从西太平洋穿越印度洋,直达西亚和非洲东岸,途经30多个国家和地区。他的航行比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早87年,比达伽玛早92年,比麦哲伦早114年。在世界航海史上,他开辟了贯通太平洋西部与印度洋等大洋的直达航线。600年前,从1405年开始,在28年间,郑和率领中国大明皇朝的200多艘船航行在世界海域上,造访各国。据哈佛大学的李约瑟博士估计,1420年间中国明朝拥有的全部船舶,应不少于3800艘,超过当时欧洲船只的总和。无论航行在什么地方,郑和率领的大明皇朝船队在当时都是唯一强大的、不可挑战的力量。有人甚至认为,是郑和的船队最早发现了美洲和澳洲大陆。但是这没有实据。

今天的西方学者专家们也承认,对于当时的世界各国来说,郑和所率领的舰队,从规模到实力,都是无可比拟的。

这里就产生了一些疑问:为什么明成祖朱棣在取得政权之初就命令自己的亲信近臣郑和率规模巨大的舰队远航?甚至在第三次下西洋时居然朱棣的第一谋士姚广孝也参加了。试想永乐三年首航,恐怕要在永乐元年就筹备了吧。如此迫切,为了什么目的?此其一。其二,从永乐三年首航开始就一发不可收,甚至在永乐帝去世后还进行了第七次远航,直至郑和客死航行途中才罢休。这有什么必要?须知这是需要国家大量人力物力才能支撑的事情,非同小可。其三,郑和遍访三十多国,没有开拓海外领土,没有建立海外商埠,没有掠夺海外财物,相反还以天朝身份遍赐海外小邦大批财物。难道郑和匆匆出海,又历尽艰险,旷日持久,就是做散财童子的?最后,郑和七次下西洋,显示了明王朝强大的海上实力,但是明王朝却完全没有沿着这条路走下去,相反在郑和下西洋结束后,严禁海外贸易,放弃发展海上实力,其行为不可理解。这又是为什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