骇人听闻的厂卫制度1
(2012-02-07 07:58:43)
标签:
人文/历史文化 |
分类: 书有未曾经我读 |
骇人听闻的厂卫制度1
——明史札记之十九
我楚狂人
明朝的厂卫制度是后世永远的话题,也是近时影视的热门题材。厂卫制度有多厉害,说两个小故事就能知道。一是,海瑞出京赴淳安知县任,在渡江前,素来憨厚罕言的仆人顾奇忽然辞行。顾奇临行语出惊人,他说,一路行来见老爷无大错,我可以回去复命了。原来顾奇就是锦衣卫的人。二是,崇祯朝,大学士周延儒早朝,崇祯闲闲问道,老先生在家作何消遣?周延儒如实回答,说是老臣没出息,在家和几个小妾玩西洋纸牌游戏。崇祯笑道,老先生果然诚实,赐下一个锦袱覆盖的托盘。揭开托盘,正是昨晚丢失的两张纸牌。周延儒不觉后背冷汗如浆。明朝的皇帝就是这样使用厂卫来监视天下人的。
明朝的厂卫制度,是中国封建皇朝特务制度的极致,在全世界也罕见其匹。那么,厂卫制度又是怎样建立起来的,为了什么目的建立起来的呢?所谓厂卫,是锦衣卫和东厂、西厂还有内行厂的合称,下面逐一说明。
一、锦衣卫
明朝资格最老的特务机构是锦衣卫,这是承袭前朝制度建立的特务机构,早在汉武帝时就设置“司隶校尉”,到魏晋时期曹操进而设立了规模更为庞大的“校事”、“典校”及其附属机构,南北朝时的“侯官”、唐时的“内卫”一直到明朝的“锦衣卫”实际上都是一回事。只是锦衣卫更加“专业”一些罢了,正式明确了锦衣卫“私查舞弊,拱卫京师,独捍皇权,察录妖异”的特务职能。
锦衣卫其全名为“锦衣亲军都指挥使司”,前身为朱元璋所创设之“御用拱卫司”以及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时改制之“仪鸾司”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时改制的“大内亲军都督府”。他们直接听命于皇帝,可以逮捕任何人,包括皇亲国戚,并进行不公开的审讯;同时也有参与收集军情、策反敌将的工作。
清张廷玉在《明史·职官》里这样说:锦衣卫,掌侍卫、缉捕、刑狱之事,恒以勋戚都督领之,恩廕寄禄无常员。凡朝会、巡幸,则具卤簿仪仗,率大汉将军共一千五百七员等侍从扈行。宿卫则分番入直。朝日、夕月、耕藉、视牲,则服飞鱼服,佩绣春刀,侍左右。
从历史看朱元璋利用锦衣卫制造了“胡惟庸案”和“蓝玉案”,然后为了平息怨愤又在两案中杀了两任锦衣卫指挥使毛骧和蒋瓛。为了平息怨愤,朱元璋做了一些表面文章,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朱元璋烧毁了锦衣卫的刑具,以示废除锦衣卫的决心。洪武二十六年,朱元璋正式废除锦衣卫。其实也是“鸟尽弓藏”的伎俩。
朱棣“靖难之役”取得帝位,为了巩固帝位,镇压政敌,恢复了锦衣卫,自此这个特务机构一直存在到明朝灭亡。
锦衣卫最高指挥官是指挥使,正三品,常由功臣、外戚充任。下设同知、佥事等官职,其下有官校,专司侦察。锦衣卫所属之镇抚司分南北两部,南镇抚司理全国军民之刑狱。北镇抚司专司诏狱,直接取旨行事,用刑尤为酷烈。
锦衣卫分两大部分,一类是皇帝的禁卫军,称“大汉将军”;另一类就是“巡查缉捕”,这才是特务机构。南北镇抚司下设五个卫所,其统领官称为千户、百户、总旗、小旗,普通军士称为校尉、力士。校尉和力士在执行缉盗拿奸任务时,被称为“缇骑”。缇骑的数量,最少时为1000,最多时多达60000之众。锦衣卫官校一般从民间选拔孔武有力,无不良记录的良民入充,之后凭能力和资历逐级升迁。同时,锦衣卫的官职也允许世袭。
由于锦衣卫的权力过大,一些野心大、心肠狠的指挥使掌权,就会利用职务之便不遗余力地制造事端,打击异己。如成祖时的纪纲、英宗时的逯杲、武宗时的钱宁等,在他们掌权时,缇骑四出,上至宰相藩王,下至平民百姓,都处于他们的监视之下,在全国制造恐怖气氛。当时锦衣卫指挥使并非个个都是杀人魔头,如袁彬、朱骥、牟斌就比较正直,在史书上风评不错。但是锦衣卫制度就其本质而言,这是明朝一大苛政。《明史·刑法志》明确说,近于汉武帝时之诏狱。
杨宪、毛骧、蒋瓛、纪纲、夏煜、赛哈智、刘勉、徐恭、马顺、卢忠、逯杲、门达、袁彬、哈铭、万通、朱骥、牟斌、石文义、钱宁、江彬、朱宸骆、安王佐、陈寅、陆炳、朱希忠、刘守有、骆思恭、田尔耕、骆养性、吴孟明、马吉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