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语文学案,教育改革中的一个怪胎1

(2012-02-05 08:03:40)
标签:

感悟随笔

教育

分类: 教育教学杂感

语文学案,教育改革中的一个怪胎1

王家伦  张长霖 

    时势造英雄,大浪淘沙。在改革的潮流中,各路英雄大显身手,各种新生事物纷至沓来,经得起实践检验者将跟上历史的潮流,而经不起实践检验的将被抛在历史车轮的后面。“尔曹身与名俱裂,不废江河万古流。”在这次教改之际,新名词、新事物也层出不穷,近期热炒的“学案”即其一,本文试就语文学案这一问题,提出商榷意见。

一、学案,虚幻的空中楼阁

1997年,浙江金华一中率先提出了一个用以帮助学生学习的、相对于教案的概念,即“学案”。[1]学案教学法一经提出,各地的一些教学部门积极推广,学案教学模式风靡一时,呈现出愈演愈烈的趋势。由此许多高校理论工作者以及一线教师纷纷表达意见,见仁见智,莫衷一是,但总体来说,对学案给予正面者评价居多。本文试图就这一问题进行商榷。

(一)学案的得名

稍具文史常识,就应该知道“学案”是记述学派源流及其学说内容并加论断的著作,这个概念起自明清交接之际的黄宗羲,他著有《宋元学案》《明儒学案》,清唐鉴有《国朝学案小识》。笔者不知如今“学案”的首先提出者与推崇者命名“学案”时是否考虑到这些,是否有鱼目混珠之嫌?

如今“学案”一语,估计用了仿词修辞格。所谓仿词就是按照上下文中的某个词语临时仿造一个意义相类或相反的“词语”,使得用词新鲜活泼的一种修辞格。其一为“类仿”,如“(鸳鸯)我是横了心了,当着众人在这里,我这辈子,别说是宝玉,就是‘宝金’‘宝银’‘宝天王’‘宝皇帝’,横竖不嫁人就完了。”(曹雪芹《红楼梦》)其二为“反仿”,如“后来这终于从浅闺传进深闺里去了。”(鲁迅《阿Q正传》)既然有了“教案”,那么,就顺手拈来,临时造一个“学案”。显然,命名者认为“教”的反面是“学”,用了“反仿”。按说,仿词的运用有其临时性,但用的人多了,临时变为永久,大约也就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的意思。
总之,当今教学界的“学案”的含义和原始“学案”的含义已完全不同。如今的学案,至今没有一个公认的概念,“百度名片”认为,学案是指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而编制的学习方案。
那么,当今语文学案的现实情况又怎样呢?
附言:这是我和苏州大学王家伦教授合写的文章,分几天上网,就教于方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