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图腾
标签:
文化感悟随笔杂谈 |
分类: 谈天说地 |
今日除夕,祝大家阖家欢乐,万事如意!
中国的图腾
——龙年说龙之一
我楚狂人
龙年要来了。龙是中华民族最主要的图腾之一,所以中国人喜欢说自己是“龙的传人”。中国的龙图腾起于何时?恐怕已经难以查考,只知道有文字记载就有龙。请看以下典籍的记述:
伏羲氏时,有龙呈瑞,因而以龙纪事,创立文字。
《皋陶谟》:“余欲观古人之象,日月星辰山龙,华虫作绘。”
《山海经》记载,夏后启、蓐收、句芒等都“乘雨龙”。另有记载“颛顼乘龙至四海”,“帝喾春夏乘龙”。
《左传·昭十七年》:“太皞氏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
《竹书纪年》记载:伏羲氏各氏族中有飞龙氏、潜龙氏、居龙氏、降龙氏、土龙氏、水龙氏、青龙氏、赤龙氏、白龙氏、黑龙氏、黄龙氏。
《左传·昭二十九年》:“公赐公衍羔裘,使献龙辅于齐侯”的记载;《拾遗记》也说:舜时,“南浔之国献毛龙,一雌一雄,放置豢龙之宫,至夏代,豢龙不绝,因以命族”。说明夏朝盛行着饲养龙的习俗和以龙作氏族集团的族名。某些古书中记载,为夏王养龙的人姓刘,未可考!
《左传·昭十九年》:“郑大水,龙斗于时门之外洧渊”。
《礼·礼运》:“鳞凤鱼龙,谓之四灵”。
《庄子·列御寇》:“千金之珠,必在九重之渊,骊龙颔下。”
《周易》乾:初九--潜龙勿用;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九四--或跃在渊,无咎;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上九--亢龙有悔;用九--群龙无首,吉
坤:上六--龙战于野,其血玄黄。
《说文》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
《广雅》有鳞曰蛟龙,有翼曰应龙,有角曰虬龙,无角曰螭龙,未升天曰蟠龙。
……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其实在中国,龙的传说还应该更悠远。我们知道,在良渚文化遗址中发现的玉器,其中最有特征的就是龙形玉钩。同样的,在三星堆文化遗址中,也发现了大量龙形的纹饰和器具。可以这样说,龙图腾的历史起于我们民族历史草昧时代,几乎和我们民族的历史一样长。
那么,龙的原型是什么呢?《说文》以为:“龙,鳞虫之长。”所谓“鳞虫”就是水中生活的爬行类动物,如蛇类、鳄鱼等等。所以“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也就是春天开始活动,深秋以后进入冬眠。所以龙的形体就是加以无限夸张的蛇。关于龙的起源,在经历了长期的研究和考证,人们终于取得了一个较为一致的共识:龙是多种动物的综合体,《尔雅翼》云∶龙者鳞虫之长。王符言其形有九似:“头似牛,角似鹿,眼似虾,耳似象,项似蛇,腹似蛇,鳞似鱼,爪似凤,掌似虎,是也。其背有八十一鳞,具九九阳数。其声如戛铜盘。口旁有须髯,颔下有明珠,喉下有逆鳞。头上有博山,又名尺木,龙无尺木不能升天。呵气成云,既能变水,又能变火。”另一说是:“嘴像马、眼像蟹、须像羊、角像鹿、耳像牛、鬃像狮、鳞像鲤、身像蛇、爪像鹰…”;还有一说是:“头似驼、眼似鬼、耳似牛、角似鹿、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鲤、爪似鹰、掌似虎”。
古时蛇曾经是帝王的象征,“伏羲、女娲人首蛇身”,《路史》:“三皇蛇身。”当然,从唯物的观点来看,伏羲、女娲、三皇都不是真正的蛇身,而是浑身以蛇纹身。这样蛇纹就与帝王合一了,那么龙的基本性质就具备了。所以,封建时代龙是帝王的象征:皇帝的子孙叫龙种,皇帝的脸面叫龙颜,皇帝的宫殿叫龙廷,皇帝的车子叫龙辇,皇帝的服饰叫龙袍等等。龙就是皇权的象征。
龙年是个好年头,龙年大吉啊!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