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孝孺的价值3关于削藩的话题
(2012-01-21 08:36:37)
标签:
人文/历史文化 |
分类: 书有未曾经我读 |
方孝孺的价值3
——明史札记之十七
我楚狂人
三、关于削藩的话题
讨论方孝孺的价值,往往会涉及到有关削藩问题的争论。方孝孺该不该力主削藩?方孝孺削藩的策略对不对?是不是方孝孺把建文帝推到了万劫不复之地?这大约就是几个最集中的话题。
第一个问题:方孝孺该不该力主削藩?也就是说建文帝时代削藩是不是有必要?这个问题其实毋庸置疑,因为明成祖取得政权之后虽然为了表明其起兵的正义性,一度恢复了许多藩封,但是最终他还是实行了削藩,而且成功地削藩了。
朱元璋的政治路线是跟着刘邦的脚印走的,他们在取得政权之后消灭异姓功臣势力,大封同姓王,同姓王的权力惊人的大。这样就给才能稍逊的继承者造成了难题,尾大不掉。可以说,朱元璋留下的局面决定了必须削藩。不削藩则中央政权无法行政施令。
所以该不该削藩的问题不值得讨论。这就是《红楼梦》里说的:“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
第二个问题:方孝孺削藩的策略对不对?这个问题要分两部分讨论,首先是决策武力削藩对不对?在汉代,关于削藩问题有“缓”和“急”两种主张,一种主“缓”,也就是贾谊等人主张“推恩”,逐步分化削弱藩王实力。所谓“推恩”,简言之就是把藩王的封地再分解成小的封地。如亲王的成年长子世袭亲王,其他儿子降为郡王,从原来亲王的封地里瓜分封地……这样假以时日几代下来,藩王的实力就所剩无几了。一种主“急”,也就是晁错的主张,充分利用中央政权的权威,以雷霆之势消灭实力最强的藩王,从而威服天下,归政于朝廷。而方孝孺显然是走的晁错的路子。
我们从汉初的历史看,贾谊的算计理论上不错,也比较稳妥。事实上“推恩令”也是开始实施了,并起到了一些作用。但是诸侯王等不及了,他们认为朝廷示弱,不臣之举甚多,这才逼出了晁错的主张。但是汉初还有吕后镇得住阵势,后来也有威望素著的老辈将相周勃、灌婴、陈平辈令诸侯王忌惮,所以矛盾到了景帝时才激化。而建文帝的局面更不利,诸侯王都是叔辈,而且有些(如燕王)久典重兵,屡立战功,威望素著。朝廷又无有镇得住阵脚的将相与诸侯王抗衡。更何况诸侯王已经有了要求扩大势力的试探,所以那个时候再讨论“推恩”一类的计划只是书生之谈了,形式不容建文帝一方选择。所以说,用强硬态度削藩,不是建文帝的选择,更不是方孝孺的选择,而是形势的选择。可以讲建文帝的削藩是被逼无奈之举,并没有选择的余地。
那么再看在用兵过程中有没有失误呢?必须承认,建文帝和方孝孺都不是高明的谋略家,更不是军事统帅人才。首先没有选对统帅,他们先是起用了从无统帅经历的老将耿炳文,这本来就不是合适的人选;后来又用了徒有其表的名将李文忠的儿子李景隆,更是脓包一个,最后还开门献城,卖了建文帝;临危使用徐达之子徐辉祖,已是兵临城下的时节,一切皆不可为。选将始终不能破格用人。汉初“七国之乱”也很危急,但是破格提拔了一个周亚夫也就化险为夷了。在对燕用兵之初冒出了一个盛庸,打得燕军很狼狈,为什么不能大胆使用,破格提拔?铁炫在山东防守得很漂亮,把燕军主将张玉也打死了,为什么不能给予更大的权力?用帅不当,这个仗没法打。更又犯了疏于防备敌军偷袭的大忌,被朱棣孤军深入长途奔袭行险成功。这固然证明姚广孝算计之深,也说明方孝孺等人军事上的无知。历史上邓艾偷袭成都,金兵偷袭汴梁,都是先例,这次倒霉蛋轮到朱允炆。要说错误,那么建文帝和方孝孺在军事上是连连失误。正是这些失误,也断送了大好局面。由此看来,方孝孺只是一个书生,不是一个谋士。
最后一个问题:是不是方孝孺把建文帝推到了万劫不复之地?我看前面两个问题说清楚,这个问题不必谈了。战争常常带有某种偶然性,拿破仑的滑铁卢之败是这样,朱元璋的鄱阳湖之胜也是这样。其实朱棣长途奔袭就是一种孤注一掷的赌徒做法,他的运气好。历史青睐朱棣,仅此而已。
我以为削藩的问题就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