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方孝孺的价值1

(2012-01-19 08:01:14)
标签:

人文/历史

文化

分类: 书有未曾经我读

方孝孺的价值1

——明史札记之十七

我楚狂人

“靖难之役”结束,朱棣如愿登上帝位,期间有一桩事情很是轰动,那就是忠于建文帝的书生方孝孺痛骂朱棣,最后被“灭十族”。自古以来,最严酷的惩处是“灭九族”,也就是常说的“株连九族”。所谓“九族”是指“父党三族”、“母党三族”和“妻党三族”,也就是说“九族”把沾亲带故的一切关系人都一网打尽了。但是,方孝孺之死,竟然连他的学生也株连治罪,这就是前所未有的,所以史称为“灭十族”。

方孝孺之死有什么价值?这是许多人曾经思考过或者发问过的问题。确实的,人家姓朱的叔侄争帝位,干卿何事?难道就是一个愚忠?我为什么总是会把南宋末节十万人蹈海殉国的那一节联系在一起呢?

方孝孺何许人?明成祖为什么这样恨他,连成祖唯一的朋友姚广孝求情也不行?这里的问题恐怕不是一两句话能说得清楚的。

一、方孝孺其人其事

方孝孺(1357-1402),字希直,一字希古,号逊志,曾以“逊志”名其书斋,蜀献王替他改为“正学”,因此世称“正学先生”,浙江宁海人。福王时追谥文正。

方孝孺师从“开国文臣之首”的宋濂,学问品德为“诸弟子冠”。早年受知于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五年(1382),东阁大学士吴沉等举荐方孝孺,在奉天门奉旨作《灵芝》、《甘露》二诗,甚合上意。赐宴时,太祖有意使人欹斜几具,试其为人,方孝孺正之而后坐。太祖喜其举止端庄,学问渊博,期待日后辅佐皇家子孙,厚礼遣归。此后十年,居家读书撰述,著《周易考次》《宋吏要言》等篇。31岁时,仇家于叔争讼,词连孝孺,官府籍其家,械押至京问罪。朱元璋见孝孺名,特命释放。洪武二十五年,再次被荐,授汉中府学教授,深为蜀献王赏识,聘为世子师。洪武三十一年,建文帝继位,召孝孺入京,任翰林侍讲学士,次年,值文渊阁,建文帝尊以师礼,帝读书有疑,即召讲解。凡国家大事,常命孝孺就座前批答,时纂修《太祖实录》及《类要》,孝孺任副总裁。后调文学博士,奉命与董伦、高逊志等主持京考。

从以上资料看,方孝孺受知于太祖、惠帝两代君王,对惠帝一片孤忠是可以理解的。

明太祖多封诸王,因此惠帝继位就面临着尾大不掉的尴尬局面,削藩是势所必行的事情,而方孝孺就是积极主张削藩的,可以说是削藩的主谋者。是方孝孺主张用军事力量消灭燕王势力的,是方孝孺力主杀死燕王求和的使者武胜而决心一战的,是方孝孺使用反间计离间燕王父子,试图动摇燕王军心的。即使到了最后关头,方孝孺还试图用割地的方法延缓危机,以图再起的。“靖难之役”期间,惠帝的诏檄也都出于方孝孺之手。方孝孺就是建文帝的晁错。

李景隆等开金川门迎接朱棣大军,建文帝自焚,方孝孺被执。《明史》记载了方孝孺殉难的情景:

先是,朱棣发北平,姚广孝以孝孺为托,曰:“城下之日,彼必不降,幸勿杀之。杀孝孺,天下读书种子绝矣。”成祖颔之。至是欲使草诏。召至,悲恸声彻殿陛。成祖降榻,劳曰:“先生毋自苦,予欲法周公辅成王耳。”孝孺曰:“成王安在?”成祖曰:“彼自焚死。”孝孺曰:“何不立成王之子?”成祖曰:“国赖长君。”孝孺曰:“何不立成王之弟?”成祖曰:“此朕家事。”顾左右授笔札,曰:“诏天下,非先生草不可。”孝孺投笔于地,且哭且骂曰:“死即死耳,诏不可草。”朱棣怒,命磔诸市。孝孺慨然就死,作绝命词曰:“天降乱离兮孰知其由,奸臣得计兮谋国用犹。忠臣发愤兮血泪交流,以此殉君兮抑又何求?鸣呼哀哉兮庶不我尤!”时年四十有六。其门人德庆侯廖永忠之孙镛与其弟铭,检遗骸瘗聚宝门外山上。

死于宁海县城之方氏族人,有其义子马子同收其残骸,投于井中,后称此井为义井。

孝孺工文章,醇深雄迈。每一篇出,海内争相传诵。永乐中,藏孝孺文者罪至死。门人王稌潜录为《侯城集》,故后得行于世。

明神宗初,有诏褒录建文忠臣,建表忠祠于南京,首徐辉祖(中山王徐达之子),次孝孺云。

通观以上资料,方孝孺与明成祖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除非方孝孺屈服方可化解。方孝孺已经成了削藩的象征。但是方孝孺没有屈服,以死坚持了自己的政治主张。方孝孺被灭十族,死难者达873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