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奇人姚广孝

(2012-01-18 07:50:24)
标签:

人文/历史

文化

分类: 书有未曾经我读

奇人姚广孝

——明史札记之十六

我楚狂人

在“靖难之役”中,有一个人物比双方的将帅更值得注意,这个人就是朱棣的谋主姚广孝。

姚广孝(1335~1418),长洲人(今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阳澄湖镇湘城人),和尚,法号道衍,字斯道,自号逃虚子。他是朱棣自燕王时代起的谋士、靖难之役的主要策划者,也是朱棣一生唯一的朋友。

姚广孝出身显赫的吴兴姚氏,上世移居吴中。本医家子,年十四,度为僧。他从小好学,擅长吟诗作画,精通阴阳术数。他位列“北郭十友”之一,与北郭社的成员常有同游、酬唱之乐。与文学家宋濂、杨基等交友,又从灵应宫道士席应真习道家《易经》、方术及兵家之学。少年时游嵩山寺,相者袁珙说他:“是何异僧!目三角,形如病虎,性必嗜杀,刘秉忠流也。”刘秉忠是元初的功臣,也是和尚出身,故以此作喻。至正二十三年(1363)于径山从愚庵大师潜心于内外典籍之学,成为当时较有名望的高僧。洪武十五年(1382),朱元璋选高僧侍诸王,为已故马皇后诵经荐福。他经人举荐成为燕王朱棣的重要谋士,随燕王朱棣至北平(今北京)住持大庆寿寺。从此经常出入燕王府,成为朱棣的重要谋士。

可以说是姚广孝为举棋不定的朱棣下了起兵的决心,他曾推荐相士袁珙以占卜等方式,并通过对当时政治、军事形势分析,促使燕王朱棣坚定信心;又于王府后苑训练军士,打制军器,作好军事准备;建文元年(1399)六月起兵前夕,计擒北平布政使张昺、都指挥使谢贵,为起兵扫除障碍。靖难之役中,他留守北平,辅佐燕王世子率万人固守北平,击溃朝廷数十万北伐之师。并为朱棣做出最重要的决策,他建议燕王轻骑挺进,径取南京,“毋下城邑,疾趋京师,京师单弱,势必举”。果然行险成功。

姚广孝曾劝朱棣勿杀方孝孺:“城下之日,彼必不降,幸勿杀之。杀孝孺,天下读书种子绝矣!”但是没有救下方孝孺。(此事以后专门说)

朱棣即位后,初授官僧录司左善世,收郑和为菩萨戒弟子,法号福吉祥。永乐二年(1404)再授为太子少师,复其姓,赐名广孝,人称“黑衣宰相”。但是姚广孝帮助燕王登上帝位却得不到亲友认可。同年八月,姚广孝回乡省亲访友,至长洲拜访其姐,其姐闭门不见。访其友王宾,宾亦不见,但遥语曰:“和尚误矣,和尚误矣。”又跑去见其姐,其姐又骂他。广孝为之惘然。永乐十六年(1418年)三月十八日病逝庆寿寺,“帝震悼,辍视朝二日”,以僧礼葬,百官吊唁者竟达“肩摩踵接,添郭溢衢”。追赠推诚辅国协谋宣力文臣、特进荣禄大夫、上柱国、荣国公,谥恭靖。赐葬房山县东北。洪熙元年,加赠少师,配享成祖庙。

晚年,姚广孝既厌惧官场争斗的凶险,又不甘心放弃毕生事业的追求,故虽然受官,却未改变僧人身份,主要承担太子、太孙的辅导讲读,及主持《永乐大典》、《明太祖实录》等书的修纂,又著《道余录》专诋程朱。其博通精深的学识和修养对皇太孙(明宣宗)有较大影响,对《永乐大典》的完成也起了很大作用。

主要著作有《逃虚集》十卷,续集及补遗各一卷,《逃虚子诗集》、《逃虚类稿》五卷等。

附录:姚广孝墓塔

姚广孝墓塔,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建于明代永乐年间,位于房山区常乐寺村北。为八角形九级密檐式砖塔,坐北朝南,通高33米,整座塔坐落在一级四方形的平台上。最下面是八角形基座,基座上立有两层八角形须弥座。须弥座式塔座束腰浮雕寿字和菊花、莲花和西番莲花的造型图案,其上为三层外顷的莲花瓣。中间塔身,四正面雕仿木隐作隔扇假门,其它四面则雕有仿木棂假窗。正面门楣之上嵌方石一块,其上楷书:“太子少师赠荣国恭靖公姚广孝之塔”。塔身往上是九层叠涩檐,各角均悬铜铃,风吹作响,声音悠扬。塔刹铁制,状似葫芦,为莲花形刹座的仰莲托着球形刹身,刹杆串起的相轮、圆光、仰月和宝珠,构造清秀匀称。刹由八条铁链锢之于檐角上。姚广孝墓塔整体结构匀称,塔身上的花卉图案别致,且雕刻精细。整个塔身轮廓清秀而挺拔,充分体现出明代塔的建筑风格。。塔前立有明成祖朱棣"敕建姚广孝神道碑"一座,碑立于宣德元年(1426),高4米,宽1.1米,厚0.33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永乐盛世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