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戏之祖昆曲2
(2011-09-23 07:08:15)
标签:
苏州掌故文化 |
分类: 苏州夜话 |
百戏之祖昆曲2
——娄江漫语之十一
我楚狂人
二、昆曲的主要流派:
吴江派:沈璟(1553~1610)明代戏曲家、曲论家。字伯英,晚字聃和,号宁庵,别号词隐。吴江(今属江苏)人。万历二年(1574)进士,曾任兵部职方司主事,吏部验封司员外郎等职。万历十四年上疏请立储忤旨,左迁吏部行人司司正,奉使归里。万历十六年还朝,升光禄寺丞,次年充任顺天乡试同考官,因科场舞弊案受人攻击,辞官回乡。由于沈璟曾作过吏部、光禄寺官员,所以时人称之为"沈吏部"、"沈光禄"。后家居30年,潜心研究词曲,考订音律,与当时著名曲家王骥德、吕天成、顾大典等探究、切磋曲学,并在音律研究方面有所建树。
沈璟是吴江派的领袖,在当时戏曲界影响颇大。针对传奇创作中出现的卖弄学问、搬用典故、不谙格律等现象,沈璟提出"合律依腔"和"僻好本色"的主张,并编纂《南九宫十三调曲谱》以为规范。以沈璟为首的吴江派戏曲家,与崇尚才情的临川派汤显祖在戏曲创作诸问题上,曾经有过一段时间的辩难。
沈璟的《南九宫十三调曲谱》以蒋孝《南九宫谱》和《十三调谱》为基础,增补新调,严明平仄,分别正衬,考订讹谬,有时还注明唱法,是一部集南曲传统曲调大成、格式律法详备、音韵平仄详明、作法与唱法相兼的曲学文献。沈璟另有曲论多种,如《论词六则》、《唱曲当知》和《正吴编》等,今均已不存。所作传奇《博笑记》前附有著名论曲散套《二郎神》,其中以通俗的语言,简要地说明了"合律依腔"和"词人当行,歌客守腔"的重要性。据王骥德《曲律》说,沈璟甚至主张"守协律而不工"。沈璟的声律论,对于纠正传奇创作中不合音律、脱离舞台的弊病有积极意义,因而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但沈璟的声律论也不可避免地显得过于琐碎,宥于细微末节,容易束缚作者的才情。沈璟的"僻好本色"主张,有助于矫正骈丽靡缛之风。惟他对"本色"的理解局限于"摹勒家常语",失之片面;他推崇元剧语言的"当行本色",却又只停留在玩味只言片语上,未免取貌遗神。
沈璟著有传奇17种,总称"属玉堂传奇",现存7种:《红蕖记》、《双鱼记》、《桃符记》、《一种情》(即《坠钗记》)、《埋剑记》、《义侠记》和《博笑记》。
总的来看,沈璟在曲学上的成绩胜过他的创作成就,他的曲学理论和创作实践也有距离。凌濛初批评他的作品"审于律而短于才,亦知用故实用套词之非宜,欲作当家本色俊语,却又不能,直以浅言俚句,□拽牵凑……"(《谭曲杂札》),固有苛刻之处,却切中要害。
江西(临川)派:汤显祖(1550--1616),字义仍,号若士,出身于江西临川一个书香人家。由于不肯阿附权贵,34岁才中进士。早期东林党领袖顾宪成、高攀龙等都是他的好朋友。早年喜欢佛道两家的书,受佛家的思想影响更深。汤显祖少年时期就从师罗汝芳,并接收了左派王学的思想影响。他们认为"百姓日用即道",具有很浓的平民色彩。在南京任官时,他佩服当时杰出的思想家李贽和从禅宗出发反对程朱理学的紫柏和尚。汤显祖崇尚真性情而反对假道学,这在当时的确是难能可贵。
汤显祖创造性地继承了唐人小说和元人杂剧的传统,写了南传奇“临川四梦”。他曾说:一生四梦,得意处惟在牡丹。《牡丹亭》即《还魂记》,也称《还魂梦》或《牡丹亭梦》。它是汤显祖的代表作,也是我国戏曲史上浪漫主义的杰作。
牡丹亭通过杜丽娘和柳蒙梅生死离合的爱情故事,歌颂了反对封建礼教、追求自由幸福的爱情和强烈要求个性解放的精神。《牡丹亭》与《紫钗记》、《邯郸记》和《南柯记》合称为“临川四梦”。汤显祖除戏曲外,还有《红泉逸草》等诗文集。他的散文里部分杂文、书札,表现他对人生、文艺的各种见解。但诗文的成就和影响比他对戏曲的影响小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