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戏之祖昆曲3
(2011-09-24 07:15:09)
标签:
苏州掌故文化 |
分类: 苏州夜话 |
百戏之祖昆曲3
——娄江漫语之十一
我楚狂人
三、昆曲的主要成就:
1.主要作家及其代表作:
李玉及其“一、人、永、占”:苏州在明代就曾经是戏剧创作与演出的一个中心城市,到了清初,仍有许多作家在这里活动,形成一个重要的创作群。其中李玉最为著名,另有朱翯、朱佐朝、叶时章、张大复、丘园等,除丘园是常熟人而生活在苏州外,其余都是苏州人;他们中的多数人彼此交往密切,常合作写剧,所以有的研究者称之为“苏州派”。
李玉(1591?—1671?)字玄玉,号苏门啸侣,又以其书斋名称“一笠庵主人”。其生平事迹记载极少,焦循《剧说》说他“系申相国(申时行)家人”,吴伟业《北词广正谱序》说他在明末曾中副榜举人,明亡后绝意仕进。李玉在明末剧坛已有声望,是明末清初创作最多、影响较大的戏曲家,所作传奇三十多种,今存十八种,又曾编订《北词广正谱》,是研究北曲曲律的重要著作。
李玉于明亡以前所作戏剧,以“一笠庵四种曲”即《一捧雪》、《人兽关》、《永团圆》、《占花魁》最为有名,合称“一人永占”。此外,《清忠谱》写作年代不详,但吴伟业的序作于清初,剧本大概也是清初所作;《万里圆》(又名《万里缘》)、《千钟禄》(又名《千忠戮》)都作于清初。
李玉属于明末清初力图以旧道德的重振来挽救“颓世”的人物,他的戏剧与明末小说集《型世言》有共通的气息。代表这一倾向的作品有《一捧雪》和《清忠谱》。
《一捧雪》写权奸严世蕃为谋夺莫怀古家传宝物“一捧雪”玉杯而对之加以陷害的故事。在全剧的矛盾冲突中起关键作用的,是几个社会地位低下的人物,他们分属“正”、“邪”两个方面。属于反面的,是莫家门客汤勤。他原是流落街头的艺人,因懂得古董、擅长裱褙而得到莫家的照顾,后背恩负义,为巴结严世蕃而为之出谋划策陷害莫怀古,并趁机谋夺莫的爱妾雪艳娘。属于正面的,是莫家义仆莫诚和贞妾雪艳娘,前者代主受戮,使莫怀古得以逃生;后者为了不让汤勤说出莫诚代死的真相,假意嫁给汤勤,在洞房中刺死他然后自杀。在这两个人物身上,寄托了作者期望于下层人物的“美德”,他以为这是可以纠正“世风”的力量。考虑到李玉本人很可能确是出身于奴仆,这种对奴隶道德的歌颂尤其让人感到可悲。
剧中的汤勤是写得比较鲜活的人物,他善于投机取巧,伶俐而险恶,不信天理,不讲人情,具有相当的聪明才智,为了往上爬而在道德上毫无顾忌。这种市井人物具有时代特点,是过去戏剧中未曾有过的。但由于作者竭力把他作为莫诚等人的反面对照来写,所以也难以刻画得深入。
《清忠谱》写天启年间魏忠贤“阉党”迫害东林党人的史实。天启六年(1626)春,魏忠贤派厂卫缇骑至苏州逮捕东林党人周顺昌,市民万余人会聚冲击官衙,形成一场市民参与政治斗争的暴动。后为首的颜佩韦等五人被逮杀害,周顺昌也被害死在狱中。次年,崇祯即位,魏党被黜,周顺昌等得以昭雪,苏州市民将五人合葬,建五人墓。这是李玉曾亲身经历的明末政治中的大事件。吴伟业为此剧作序,指魏党为导致明朝覆灭的祸由,并假设如果东林党人不被魏党排挤而得任用,则明朝的存在“或可再延”。这是当时许多读书人都有的想法,也是李玉写此剧的心情。
此剧写事件过程注重与史实相符,有比较严格的历史剧的特色。剧中人物有的描写得比较生动,如颜佩韦,让人感觉到一种市井豪侠的气质。但从全剧来说,仍陷入忠奸之争的陈套,人物性格显得极端化。尤其是作为剧中核心人物的周顺昌,其本来的政治地位并不重要,《清忠谱》则把他描绘成国家精神支柱式的人物,使其在人格上呈现极端道德化的面目。剧中不仅竭力刻画他“忠臣不怕死”的刚直性格,而且反复渲染他对妻儿毫无留恋、近乎麻木的态度,以映衬他“许身君王”的彻底,这种以对个人的彻底否定来完成的忠君精神,与《一捧雪》所歌颂的奴隶道德并无根本意义上的区别。
李玉剧作中写得较好的是《千钟禄》,述明初燕王(即后来的永乐帝)与建文帝争夺帝位、攻破南京后,建文帝化装成僧人逃亡的故事。《惨睹》一出中的一段唱词在当时流传很广:
收拾起大地山河一担装,四大皆空相。历尽了渺渺程途、漠漠平林、叠叠高山、滚滚长江。但见那寒云惨雾和愁织,受不尽苦风凄雨带怨长。雄城壮,看江山无恙,谁识我一瓢一笠到襄阳。(《倾杯玉芙蓉》)
此剧虽是写明初史事,却隐约带有明亡的影子。剧中写燕王为追索建文帝而大肆屠杀的情节,以及建文帝逃亡途中的凄惶情景,都表现了巨大的历史变动带给人们的失落感,具有悲剧气氛。另外,据《醒世恒言》中《卖油郎独占花魁》改编的《占花魁》也较多保存了原作的特色。
李玉的剧作大多剧情紧凑,冲突激烈,舞台演出的效果较好。但由忠臣、义仆、贞妾这一类角色为主人而忘我牺牲所表现出的激情,多依赖于语言的夸张,并不能给人以很深的感动。
《清忠谱》传世刊本的署名,是首列李玉著,次列叶时章、毕魏、朱翯“同编”,表明他们也作为次要的作者参与了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