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次成功的教育实验

(2011-08-08 06:48:19)
标签:

教育

教育实验

分类: 教育教学杂感

一次成功的教育实验

——写在首届实验班毕业十周年之际

我楚狂人

最近,我的首届实验班的几个学生提醒我,他们毕业已经十周年了。时间真快啊!这一届两个班学生从1998年入学,到2001年毕业,短短三年,创造了诸多教育奇迹,这是我三十多年教育生涯中最为成功的一次教育实验。

实验班的正式名称是“苏中五中联办实验班”,这是1998年春走马上任的校长皇甫志新的一项举措,他要我全面负责这项实验。说实话,刚开始我有种十分屈辱的感觉,我觉得我们这个苏州最老的历史名校已经潦倒到了要借别家的名头改善生源了,真有不堪回首之感。就是这样的历史负重感,让我接受了这项实验任务。我开始主持拟定实验方案,开始与闻名全国的苏州第一名校苏州中学联络。好在皇甫校长是从苏中校长助理的位置上调过来的,一切关系容易理顺。

尽管借助了苏中的名头,首届联办班的招生并不是很成功,我们班的入学分数线只是我们同类学校二中普通班的分数线,而且还有18人低于分数线。我们两个班共108个学生,高于当年入学分最低的省重点三中入学线的仅15人。我们的最高分仅是苏州中学扩招的立达班的最低分……而要这样的生源依照生源最好的苏州中学的教学模式组织教学,稍有不慎,就有把学生压垮,后果不堪设想。以上就是首届实验班开学仅半年时的首次研讨会上我的发言,我这番话是当着苏中五中两校校长和局长、分管副市长朱永新的面说的。

必须寻找突破口,必须找到最适合我们学生的实验途径。这就是我提出以“非智力因素开发”为实验突破口的背景。所幸我的思路得到了校长皇甫志新的支持,得到了我们整个实验团队的认同。

我们的实验团队空前强大,两校校长亲任实验组长,两校教务主任、办公室主任、教科室主任参与实验,两校抽调尽可能优秀的教师担任实验教师。我们当时的校长皇甫志新(现任苏州市教育局主管教学的副局长)亲自担任实验班历史课,他是苏州市中学历史学会的理事长,激情而帅气的历史学科带头人;苏中指派了教学思想前卫的苏州市外语学科带头人陈克晓老师(现移民新西兰)和教学严谨缜密的段延平老师担任英语、物理两科教学,当时五中的英语、物理两科相对薄弱,正好补上;数学是选了大家看好的极有潜力的王家清老师,事实证明,确实选对了;政治、语文、地理、化学、生物(洪修默老师,已故)都选了教研组长任教;而班主任则是我(时任语文教研组长、年级组长)和政治教研组长徐爱珍(后来评为江苏省劳动模范),由我全面协调实验班工作。高三到苏中校园施教,生物由苏中胡企中老师(现为正教授级高级教师)接任,历史由苏中朱子瑜老师接任。

这是充满激情的三年,三年里我们以非智力因素开发为突破口,先后进行了以吴文化研究为基点的“语文项目引导教学法”(即后来全国大面积实施的研究性学习)、语文英语的课堂演讲、历史小论文写作、数学物理的兴趣活动等等实验活动。我们的学生学会了做人,学会了自主学习,学会了与人交往与协作,学会了体现自我价值,学会了尊重人……

三年中,我们的学生硕果累累,他们在各方面取得长足的进步:他们的吴文化研究成果在全市展示并获得大学教授等专家的高度评价,他们获得了包括“第十五届华东六省一市作文大赛”一等奖、江苏省作文大赛一等奖、江苏省英语竞赛一等奖等几十个奖项,他们的作文和英语小作文在正式刊物上发表数达300多篇,他们(两个班作为一个整体)连续两年评为“苏州市优秀学生团体”……

最令人欣喜的,不是这些学生在高考中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这两个普通中学生源的班级,本二以上上线率达到76%,本一率36%(本三率几乎百分之百),这本身是叫人难以置信的成绩。而是这些学生获得了非凡的持续发展的能力,自他们进入高校开始,他们就显示了与众不同的环境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而这些能力帮助他们离开高校后持续发展,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这三年,我们没有加班加点,我们开展了比同时学生多得多的活动。但是我们成功地唤醒了学生渴求成功的心,点燃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火。他们始终是自己学习的主人。他们自信、从容、坚定地去追求自己心里的梦。这就是首届实验班与众不同的地方,也许这就是叶圣陶先生说的“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的境界。

首届联办班,在一定程度上圆了我的教育梦。这三年,是终生难忘的三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