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裴显生教授印象记

(2011-08-03 08:47:06)
标签:

一代宗师

教育

分类: 心香

裴显生教授印象记

我楚狂人

我的老朋友苏州中学的李淦华老师打电话告诉我,尊敬的裴显生教授遽尔远行了。我很是震惊,不敢相信这是真的。在我的印象里,裴老总是满头乌发,谈笑风生,乐呵呵的好老头。他总是那样生机勃勃,总是爽朗地笑着。这样的人怎么会说走就走了呢?但是网上一查,却是无情的事实。网上说:中国写作学会名誉会长、著名写作学理论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南京大学新闻学科创始人裴显生教授因病抢救无效,于2011年7月29日上午8时30分不幸在南京逝世,享年八十岁。

我认识裴显生老师是在参加了江苏省写作学会的学术活动之后,算来已经十多年了。承裴老折节下交,总称我是“老朋友”,但是我一直尊裴老为师长。当时裴老是中国写作学会的会长,兼任江苏省写作学会的会长,而中国写作学会副会长、江苏省写作学会副会长凌焕新教授则兼任二级学会江苏省青少年写作研究会(正式名称是青少年写作专业委员会)的会长。江苏省青少年写作研究会在裴老和凌老师的引领下,团结了江苏一大批有志于中学生写作教学探索的中学教师开展学术活动,这显然在全国是独一无二的。也就是我第一次到泰州参加江苏省青少年写作研究会的学术年会,有幸认识了裴老。

裴老不喜欢坐主席台,喜欢坐在后排。按照他的说法,坐在后排有几大好处,一是他烟瘾大,溜出去抽烟方便;二是他喜欢随机与人交流,坐在后排说悄悄话方便。我也喜欢坐后排,因为后排可以纵观全场,有“旁观者清”之效。就这样两个喜欢坐后排的人认识了。因此,我有幸聆听了裴老的许多灵光四射的妙语。

裴老是中国写作学的拓荒者之一,是中国写作学科的公认的领军人物。但是以他这样的大学者,却为中学作文教学倾注了大量心血。他与凌焕新教授一起创办了面向中学生的《现代写作》报,他与凌焕新教授、他的研究生沈国芳教授、著名特级教师许祖云老师一起长期为《现代写作》这块中学生写作园地辛勤耕耘。就在这块园地上,江苏省的中学生作文教学的成果精彩纷呈。就如我校萃英文学社的许多优秀作品常常被裴老及其团队专版介绍,我的好几位学生被《现代写作》推为“校园新星”,特别是我的学生季文浩的习作《说剑》被裴老特别推荐,说是“读书多,文笔好,难得”。2005年,江苏省青少年写作研究会在我校举行学术年会之际,裴老欣然与季文浩同学合影,成就了“老少会”的一段佳话。

裴老不喜欢在会议上长篇宏论,喜欢即兴发言。裴老是个很有激情的人,2005年在我校承办的江苏省青少年写作研究会学术年会上,苏大王家伦教授发表了一通激情洋溢的议论,抨击了写作教学之时弊;引发了裴老的同感,紧接着即席发言。王教授是站着说的,他说“当教师,站惯了”;裴老发言也是站着讲,他说“站着讲痛快”。也就是那次发言,我第一次听到裴老说:“守正出新。”此后我多次在裴老的发言中和在与裴老的交谈中听到“守正出新”。我想,这就是裴老写作教学思想的纲领了。“守正”是写作教学的立足点,“出新”是写作教学的生存之道。裴老的思想好深远。

裴老经常讲的这样几句话,也就是写作者的六个“有”:“心中有爱,肩头有担,腹中有墨,胸中有识,目中有人,手上有艺”。这六句话说的太精辟了,他把写作者的责任感使命感、写作者的学养见识技能、写作者的关注人生全涵盖了。这才是真正的大家之语。

因为年事渐高,渐渐地裴老把中国写作学会和江苏省写作学会的担子卸下了,渐渐地他把《现代写作》的担子卸下了。但是他还是关注着写作教学最前沿的变化和发展,他饶有兴趣地参加有关网络写作的讨论。

我还记得我在一次关于“阅读与写作”的发言时,裴老在台下击节点头,我一下台裴老就对我说,你那个范仲淹写《岳阳楼记》的例子太好了,很有说服力。我还记得陪着裴老同游苏州东山、常州天目湖的时候,听裴老用他那浓浓的天台口音谈古说今。在闲谈中,裴老关于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见解、关于英语“霸权主义”的思考、关于读书问题的呼吁、关于应试教育的忧思、关于文言文教学的分析,都给了我很大启发。这一切如在眼前。

前年冬,参加了省写作学会的一次关于网络写作的讨论,会议休息时,裴老拉着我,与我说起书法的事情。我很想借机向裴老求几个字,但是终于没有说出口。裴老的字是很有法度的。不想这一别就成千古。

呜呼!愿裴老一路走好,早登仙境。

 

刚收到老友许祖云老师的电邮,裴老是突发心肌梗塞抢救不及仙逝的。这与我的恩师王迈先生一样情景,十年前王迈先生也是这样走的。他们享寿也是一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