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话得体源于自身素养


标签:
感悟随笔教育 |
分类: 教育教学杂感 |
说话得体源于自身素养
我楚狂人
每每在一些场合,被某些人的“客套话”弄得哭笑不得,这次在扬州开会也如此。例如某老师开课,对东道主恭维几句,这也是人之常情。但是且听怎么说。她说:我对扬州慕名已久,杜牧说“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云云。我晕!浪荡子杜牧只是记住了扬州的妓院了,引用此句,还是恭维扬州人吗?
说扬州好话还缺好词吗?李白说“烟花三月下扬州”,当然时令不对,可以不用。杜牧云“春风十里扬州路”(千万别连上下一句“卷上珠帘总不如”,这小子总是不忘女人)极言扬州之繁华。前人云:“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明月在扬州”,极言扬州之美。前人又云“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这是把“上扬州”与大富大贵以及成仙相提并论,极言扬州之魅力。姜夔云:“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这是说扬州的名声。当然还有许许多多,足供我们根据情境来挑选的了。
还有一位老师,在表扬扬州的学生问题回答得好时说:“果然江南多才俊啊。”错了,扬州是风流温雅,但是不在江南。扬州地处长江北岸。但是扬州人骨子里又不认同自己是“江北”,所以称自己是“苏中”,江苏中部之谓也。“江南多才俊”没有表扬扬州人。
还有一位老师,讲到中国古典建筑,举的是扬州的例子,这个思路对头。但是她却是展示了一张鉴真纪念堂的照片和一张重修的大明寺塔的照片,也就是百分之百的假古董。难道扬州没有真古董了?大街上有文昌阁、四望亭、石塔,运河边有文峰塔。更何况按照她的教学内容,最适合的瘦西湖五亭桥。为什么舍此而取彼?
我在这里绝对没有嘲讽这几位青年教师的意思,我知道她们能够代表一个地区出来赛课,都是同龄人中佼佼者。我在这里只是想强调一点,那就是教师要读书,要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就说第一位吧,那是读书囫囵吞枣,不解其意,犯了胡乱引用的错误;第二位是地理知识匮乏,犯了常识性错误;第三位则是思维不清晰不连贯,犯了自相矛盾的错误。这些问题如果好好读书,用心读书,思考着读书,都是可以避免的。日前我写了篇小文章谈教师读书的问题,我说:
……
要学生读书,首先老师要读书。真羡慕以前的中小学教师,居然随时可以走上大学讲台,而且卓然成家。叶圣陶先生教小学,然后就成为作家、编辑、学问家;朱自清先生从上虞的春晖中学直接走进清华大学,还担任了文学院长;华罗庚、启功先生干脆大学也没有读过,照样成了大学教授,成了名家大师。所有这些都得益于这些大家们能自己读书。有一次开会,吃饭席间,一位先生说,大师全出在国家管不了教育的上世界二三十年代。此话大有见地。那时国家意愿无暇顾及学校的办学思想、课程设置、教材建设等等,教育基本属于“无政府”状态,教师必须自己读大量的书才能教学生。没有统一课本,当然更没有教参和练习册之类了。就是大量读原著,然后自己编教材,自己编练习。这样扎实的功夫做下去,一旦走上大学讲台自然从容不迫游刃有余了。反观我们今天的教师,离开课本,离开教参,离开练习册还能教书吗?我怀疑。
……
我主张看书不要太功利,可以从随便翻翻开始。博览群书,厚积薄发,就象陶渊明先生的《五柳先生传》说的那样“好读书,不求甚解”。可以从自己喜欢看的书看起,先养成读书的习惯。如果你已经有了无书不欢的感觉了,你自然会知道需要读些什么书了。
读书应该养成与作者辩论的习惯,我们不是“两脚书柜”,不只是容器,我们应该是思想者。在与作者的辩论的过程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这就是读书的收获了。宋代学者杨时杨黾山先生对张载的学说有怀疑,经过与老师二程的反复论辩,然后悟“一分殊”的境界。这就是前人为我们做的榜样,这样的例子太多了。
只有坚持读书,才能让我们教师成为思想者,而不再是教书匠。如果教师都成为思想者,那么我们的教育就大有希望了。
我就以这篇小文章的内容作结吧。愿大家多读书,多度提升自己的素养。与大家共勉。
下面是扬州琼花观剪影